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儒释道与茶> 第9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2 / 5)

失败,谭嗣同及其他六位变法志士被处死。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同时清政府还遭到了八国联军的攻击,于是政治变革势在必行,也可以说是“被强迫的变法”。

在此先介绍一下过渡时期的一种观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五年,即 1890年,汤震(后称寿潜)发表了著作《危言》。十一年前的《使西纪程》的作者由于位居高官,其观点也备受世人注目,从而遭遇非难。而汤震只是一位出身于浙江绍兴的进士,并未任正式官职,同众多的绍兴秀才一样,就任于高官幕府。《危言》发行之时,他年方三十三岁,知名度不高,并未引起世人关注。

汤震的观点与郭嵩焘相比,稍微落后些。他并没有提出西方也有“道”的观点,而是认为,由于西方的“器”之发达,发挥到极致后便可与“道”偶合。他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提出了西方不仅有器也有道的看法,并且阐述了西洋人的政教基础也是《周礼》,因此赋予了采取西方制度的正当性。

该书发行之际并未引起重视,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却多次再版。这为从洋务向变法转变成为现实提供了理论依据。汤震在辛亥革命时被推举为第一任浙江都督,并且后来成为以孙文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交通总长。

变法一词使人联想起,战国末期秦起用商鞅进行改革。据《史记》记载,商鞅曾劝说孝公实行变法,最终,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因此变法一词又使人联想到“富国强兵”。清末有志之士便将该词同“救国”联系在了一起。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康有为,在实行了各种“事变”(改变现状,如铁道、矿业、学校、实业等改革),并以失败而告终后,坚信必须进行“变法”。关于“变法”,有多种理解,有人理解为 improvement(改良),有人理解为 revolution(革命)。

但是没有“变本”——改变根本——的说法。本和道是指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儒教。然而或许也有人将“变法”直接理解为“变本”,因为无论形式如何,“变法”本身就会对儒教造成重创,中国与儒教被等同视之,中国的衰退便意味着儒教的衰退。

如前所述,中华思想具有落后消极的方面。如果单指以本国为荣的中华思想,那么世界各地都存在类似的思想;但若表现出排他性,就会出问题。儒教便是滋养唯我独尊之中华思想的土壤。

儒教的悲剧在于它的国教化。儒教在满足了为政者的需要后,其他思想便被排除出局,竞争对手也就不复存在。即便有佛教曾涉入,但其主要竞争对象也只是道教。于是,儒者也可以成为道教教徒。最终,无论老庄还是道教都不曾是儒教的竞争对手。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科举制度施行后,儒教思想的独霸地位便更突出了。“恶之中华思想”的土壤是何其的丰饶啊!

在与欧洲文明碰撞后,中华思想在现实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同时也动摇了儒教的根基。一直受儒教思想束缚的知识分子,终于放弃了“中体西用”、“道先器后”,承认了在西方也存在中国所谓的“本”和“道”。

原来轻视器和用的观念又转变了过来,这样一来又导致对一切丧失了信心。

*政治的破灭必然导致思想*的破灭。儒教不得不选择与其他思想共存的道路。在接受其他思想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净化自身,发现长处,就必须多加磨炼。儒教这一思想体系将迎来新的诸子百家。

对于中华思想,我并非是一味的排斥,因为人类拥有自己的骄傲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放弃了这种骄傲便会产生深刻的问题。在拥有骄傲的同时,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虽然有些人只会自夸,但是这些人也有自夸的资本。

《论语》在开头便强调“学”,而中华思想却违背了这种观点。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