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儒释道与茶> 第10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3 / 5)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此乃名句。似乎樊迟较为迷信,经常参拜鬼神。于是孔子告诫他:

“对鬼神应抱敬而远之的态度,像你那样过于接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同样是问仁,孔子对别人便作出了另外的答案。如,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所谓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五种德目。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出门与人会面,犹如接见贵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后半句应该不用解释了。

司马耕(牛)在《史记》中,关于言论提到——多言之为躁。

第五章 思变之道9999而后,问孔子何谓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讱,谨慎之意。仁者说话不会随便。对于司马耕,此乃逆耳之言。

对孔子教团给予经济援助的富豪子贡,没有问孔子何为仁,而是询问“为仁”的途径。孔子答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想要对所居住的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义之人成为朋友。)问仁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问“何为仁?”也可以问“这样是不是仁吗?”门弟子原宪问道: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克(好胜),不伐(夸耀自己),不怨(怨恨),不欲(贪欲),可以称之为仁人了吧?原宪自然也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孔子答曰: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解释:能够克制以上提到的四种不道德行为,实属不易,然而只是这样是否可以称为仁,我就不知道了。抑制有消极之意。孔子并不满足于只是不行不道德之事,而是希望有进一步提升道德的积极性。

关于仁,在孔子作出的所有回答中,以对颜渊的回答最为有名。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己,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克制、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并践行人间法则。一个人能在一天之中约束自己而按礼的要求去做,天下人就会把仁德的美名赠予他。仁是主体性道德,需要自身修炼,而不?

从训诂到哲学(2)

100儒教三千年能依靠他人。)自汉代儒教国教化以来,“儒者”们便专门致力于训诂。如前所述“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对此可以解释为:胸怀仁德,即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丢弃。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要被当地之人抛弃。当时主要是针对《论语》的成文习惯进行研究。在唐之前被称为训诂学。到宋代后,受佛教影响,儒者们已不满足于训诂研究。

诸多佛教文献,在被严谨地系统化后,构筑起了思辨哲学的巨塔。而儒教一贯以来将继承传统作为重中之重,所以唐代在思想层面上占主流的是佛教。中唐之后,为了与佛教对抗,儒教也开始向哲学化方向发展。韩愈(768—824)提出了《原道》、《原性》、《原人》的排佛道论,并指出儒教也应当树立思想体系。韩愈的门人李翱积极地吸收了佛教哲学,在代表作《复性书》中,比其师更进一步地推进了儒教的哲学化进程。

而儒教的体系化和哲学化到了宋代后才真正实现。始祖周敦颐(1017—1073)及其门人程氏兄弟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创建了儒教体系。

他们主张“理”为宇宙的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