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3部分 (3 / 5)

给你瞧瞧,现在拿博士又不难。”林子轩谈定道。

这倒是实话,不少高校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只要交钱就能上,去不去上课无所谓,到时候发毕业证,硕士博士都有。

其中最好拿的是工商管理一类的学位。

一些八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学水平普遍不高,就是遇到了好时候,胆子大一点,发家致富,成为着名的企业家。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不缺钱,缺得是文化底蕴。

遇到记者采访或者参加交流活动,如果说自己是小学毕业,有点拿不出手。

于是,这类针对企业家的培训班就应运而生,学校方面主要是为了捞钱,企业家得到了文凭,拿出去有面子。

有些甚至是国外的大学和国内的院校合作,资产不到五千万的老板都进不去,门槛很高。

这其实算是一种商业交流活动,这帮企业家在一块上上学,兴许还能谈合作,如果有女人想傍大款,也会想办法进入这种培训班。

“那能一样么?他们那是自欺欺人呢,明白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林晓玲反驳道。

“思想狭隘了不是,现在是经济挂帅的时代,成功的标准变了,以前是唯有读书高,现在是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林子轩调侃道。

“你们俩啊,吃个饭都不消停。”郑秀莲不满道,“甭管什么时候,多念书都有好处,以后让小雪念博士,咱家也出个博士。”

老一辈人对念书较为执着,他们经过那个没书可读的年代,吃过没有文化的苦。

“那行,咱们小雪以后考个女博士。”林子轩逗着女儿玩儿。

“随她自己吧,别逼得太紧了。”慕姗姗看着女儿,关爱道。

小丫头根本弄不清什么是博士,她在乎的是,那个博士能吃么?(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 调节

五月中旬,当《泰坦尼克号》在国内持续火爆的时候,姜闻带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剧组回到了京城,经过大半年的忙活,电影终于杀青。

主要是资金快花完了,否则他还要继续折腾呢。

来自欧洲的投资商见识了姜闻拍片时的状态,备受折磨。

即便他们和不少文艺片导演合作过,知道这些人有艺术理想,拍片子追求完美,可像姜闻这样的也不多见。

这不是说姜闻脾气大,相反姜闻发脾气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是和人讲道理。

欧洲的投资商就这么不知不觉的被说服了,眼看着资金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比如,在那座小城镇里有一条小河,常年不修,百姓倒垃圾,河水不够清澈,不符合五六十年代青山绿水的感觉。

为了追求效果,剧组找人修了河道,清理了垃圾,帮助当地人解决了大问题。

姜闻是那种只要手里有钱就敢花的主,他拍片子从来不知道要节省资金。

在他的观念里,不敢花钱拍什么电影。

别看欧洲的投资商对姜闻头疼,可只要《许三观卖血记》在欧洲获得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投资姜闻的下一部电影。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成功的人总会受到追捧和优待。

接下来,姜闻要去法国做电影的后期。

欧洲电影公司的设备更先进一些,国内大导演的影片基本上都在国外做后期。

以京城电影制片厂为例,厂子里的设备都是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没有报废就不错了。

在电影行业,好莱坞的设备最先进,尤其是特效技术,其次是欧洲和日本。

国内的电影设备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落后至少十年的时间。

不仅是电影制片厂,电影院也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