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种不可自主性,为了全国的电视观众,这些年轻人活生生地在“熬”自己。他们把自己的“油”熬出来,点上了一盏“灯”,照亮了中国人的每一个今天的黎明。
发誓奋斗的制片人
这个世界无论是多么的色彩缤纷,可你身下的影子却总是黑色的,但是,你不要低头。
如果说《第一时间》这个电视栏目的成功,必须有一个人来主策划、来主笔、来为这个节目付出巨大的精力,那么这个人就存在了,他的名字叫哈学胜。
怎么样,有人“哈日”,有人“哈韩”,可他却要“哈学”,而且还要“胜”。
哈学胜是西北地区一位农民的孩子,借问读者,在您的记忆里,第一次看到电视是在什么情况下呢?
哈学胜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才看到的电视,他回忆说:“当时公社有个电视柜,我常去看看,什么《流浪者》、《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的来人》……后来学校也买了个电视,比公社的还要大,这样就更方便了。当时学校还把一些‘好学生’叫到一起去看电视,这也算是一种奖励吧,不过,这种奖励还真的激活了我的一颗心。”
“到了高中就没法看电视了,但我还是想看。于是,那次就看了一次电视,那是一个新闻启示录,但是它给我的启发非常大,我突然喜欢上这种东西了,它已经深深地进入了我的心。电视,太伟大了,太吸引人了。当时我就想考新闻系,结果全校我考了个第一。跟你说,那个时候,我就想做个记者,写新闻,写农民,写他们的苦与乐,写他们的希望,写他们的明天。”
那个时候,哈学胜想做记者,就像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会讲,孩子们,你们从小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可很多孩子的理想到后来却没有实现,是理想得太早了一点儿呢,还是幼儿时代本来就应该是玩儿,就不应该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人生的蓝图,一个人的一生,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理想?这还真是一个比较难以规定的问题啊。
哈学胜在中学时候才开始理想,他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后来呢,他还真的做到了。毕业以后,他真的做了一名记者,在银川某报社干了八年,再后来,他又到了《中国青年报》,再再后来,他到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没多久,就当上了电视栏目的主编。
一位农民的儿子,从第一次看电视的感受,从第一次决心当一名记者、为老百姓说话,奋斗到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今天,他又做到了,他是《第一时间》的创始人、制片人,也是《第一时间》的“心血人”。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然而,在未成年时候的“第一次”犹为重要。在那个时刻,那些自觉的、不自觉的东西会悄然地渗透到你的心中,激活一种志向,有很多人都是在这种志向的驱使下走向自己的目标的。
一个人的“第一次”也许并不好玩儿,但是把十个人甚至更多人的“第一次”集中起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是非常有趣的。可以写出很多故事来,不信你就试试。
。 想看书来
哈学胜的回忆:(1)
《第一时间》讨论创办的时候,北京正处在“非典”肆虐的特别时期。讨论创办新栏目,就要天天开会。那个时候,有的单位都不上班了,央视考虑到安全问题,也不硬性要求所有的人都来上班,但是要求创办新栏目的人必须来上班。
于是,大家就都提着心,吊着胆地来了……
往往有的时候,提心吊胆的日子是最有回忆价值的日子。
假如有两个人,甲大讲自己如何如何享福,生活如何如何美好,如何如何地将大笔的金钱花在如何如何的地方。
而乙却讲自己如何如何吃苦,如何如何受难,如何如何经历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