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5部分 (2 / 4)

零钱的透明盒子,上面写着捐款的目的,许多人都会把找零的钱随手投进去,虽然往往只是几分钱,但覆盖面广(有的超市十几处收银台每处都放一个),参与者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既不加重好心人的负担,又能在紧急时派上用处,不至于临阵磨枪,当然,他们也有应急式的募捐,如节日筹集、慈善晚宴等等,但那些都是锦上添花,给爱心的温暖多添一把柴罢了。

可见,即使医疗体制的保障暂时提不上日程,即使募捐这种爱心传递方式还要在一段时间内唱主角,我们也有可能、有必要让这种形式更有效、更合理,既能更多、更好地助人,又不至于让助人者太过辛苦。爱心的传递是全社会的希望所在,正因如此,各方各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让这种传递更生动、更流畅。

………【“纸上富贵”不是富贵】………

据新华网10月7日报道援引中国科技部有关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依据是一组数据:2006年度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达到1.42%;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6位……俗话说的好,事实胜于雄辩,这样漂亮的数据,似乎足以支持“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的头衔了。

不过另一组数据就不那么漂亮了:瑞士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关于科技一栏,中国的排名从1998年最高的世界第15下滑至近年来的第25-35间,这和最新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5)形成巨大的反差。撇开数据看实际,大到汽车、飞机、航空发动机,小到液晶电视、数码相机,中国虽有众多品牌,但有几项核心技术完全不受制于人?这种局面,似与“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的头衔,尚有一定反差。

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研究结果,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不是R&D(研究与开发)人员投入总数,也不是其资金投入总数,而是R&D/GDP,即研究与开发总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按照国际公认标准,这一比值小于1%的国家为“缺乏创新能力”,1%-2%为“有所作为”,2%以上且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成为“有较强科技竞争力”。中国直到2003年这一比值才刚刚突破1%,去年投入3003。1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的1。43%,虽说比过去进步显著,但不但远未达到2%的“较强科技竞争力”标杆,甚至离“九五计划”规定的1。5%目标尚有差距。

不但如此,前面那组漂亮数据也非全无可商榷之处。在去年的政协会议上,就有来自大学的委员指出在中国科技项目推进中存在立项审批草率、行政和商业干预过多、单纯攀比成果和论文数量等诸多弊端,中国去年论文总发表数和专利总申请数都达世界第四,这两项数据15年来一直在迅速提升,可其中究竟有没有水分,是颇值得推敲的,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总编马丁•布鲁姆就曾指出,中国论文发表数逐年增加,论文质量却逐年下降。至于科研项目中的所谓“钓鱼项目”、甚至类似“汉芯”那样的“伪项目”,就让人难以启齿了,北京大学教授甘子钊院士曾说“有时在科研上搞个虚假成果比搞个豆腐渣工程还容易”,虽然这也许只是个别特例,但见微知著,也足以让我们不敢对“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的头衔过于自得。

况且,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意味着科技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有现实的意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通常在30%以上,芬兰、瑞士等欧洲小国科技人力、资金投入绝对值并不高,但科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