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楼缓的建议,是不应该这么早就将虎符上缴,留在手中有备无患更为妥当。但赵雍思虑了再三,还是决定按照规定归还虎符。因为制度是给所有人制定的,今日他若是带头搞特权的话,那日后效仿的人必然多如牛毛,自己辛苦竖起起来的规矩就要会一旦了。
所以为了赵国的今后按照自己制定的轨道持续壮大下去,赵雍依旧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半点疏忽。大将军的虎符上交后,从理论上说,主父便再无可能调动军中的大营的可能,没有虎符相对,任何将尉们都不会将手中的兵力交给他。如果交付了,无论对错,都将会以谋逆罪论处。
所以除了羽林亲军外,在邯郸城内赵雍调动任何一支军队,这便成为了赵雍当前的困局所在——比较就算他在军中的威望再高,若是无正当的手续仍然难以调动军队,毕竟这些将尉们都是有家有业的人,未必会为了仅仅是追崇他就将身家性命抛之脑后。
邯郸是赵国的国都,同时也是赵国南下争霸中原的桥头堡,素来驻有重兵。城外驻有骑兵二万余,步卒三万,城内则有城卫军二万,再加上禁卫和羽林二三千人,这便构成了邯郸城防的体系。
骑兵是赵雍嫡系中的嫡系,自然是牢牢掌握在他的心腹手中,两万骑兵分为左右两军,由赵希、牛翦分别统帅。步卒则分为三军,石虎、稽胡楚和一名宗室将军赵义分别统领。所以这二万骑兵三万步卒,至少有四万人马是在赵雍嫡系手中,主父党掌握着绝对的优势,关键时候可以不用虎符即可调动。但这些军队虽然战斗力极强,却有个致命的确定,一旦邯郸城门紧闭,这些缺乏攻城器械的大军只能城外望墙兴叹,对城内之事毫无办法。
可是城内形势却截然相反,二万城卫军是由邯郸城守李希统领。李希是李兑的堂兄,少年时候曾追随赵烈侯征战沙场,积功升至将军。为人谨慎,事无巨细皆是亲历而为,因为年尽五旬,所以虽为武将,却非赵雍嫡系。赵雍当初只是看他老成持重,适合镇守国都,所以才让他担任邯郸城守一职,如今却没不到自己反而被他所累。
王宫内自不用多说,千余羽林和一千五禁卫各持一角,相互对峙,各自在在即的防区内。这两军虽然人少,却是精锐中的精锐,而且驻扎在王宫要地,若是发生变故的话肯定也是第一时间能用上的军队。
羽林统领为赵信,禁卫军统领为信期,在他们之上还有个郎中令韩胜,负责宫中整体防卫。却因为在肥义的授意下信期只以赵何的王令为准,全然不理韩胜的军令,这边等于将韩胜架空,令其对禁卫军无从下手。
这信期虽为胡人,却并非赵雍的嫡部。信期为人忠厚,不善言辞,曾经指导过赵信的马术骑射,也算得上他的半个老师。肥义为相时,正是知道他为人重信守义,对赵王忠心耿耿,便特意将他调入禁卫担任统领,吩咐他只需听赵王一人的命令,其他任何人的命令都不要理睬。
事实也证明肥义看人的眼光确实十分了得,信期果然为人公正,治军有方,又兼之恪尽职守,实在不可多得的护卫首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激流涌动(三)
悠悠长的钟声在赵国王宫的上空久久回荡,惊起了大片在屋顶觅食的飞鸟,扇动着翅膀成群的迎着清晨的朝阳飞去,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在数十名力士的齐声呼喝声中,沉重的宫门缓缓推开。长长的甬道两旁,大批披甲按剑的赵军士卒分立两旁,五步一人各自就位。甬道的尽头,则是高大巍峨的临厥宫,就像拥有它的主人一样,高高在上,藐视天下苍生。
临厥宫外,则泾渭分明的分为两列侍卫。右边的是肩绣龙纹的禁卫军士卒,一个个身材高大,身姿笔挺,手按佩剑面色严肃的横步立于殿前;左边则是以十七八岁的少年居多,标致就是头盔上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