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部分 (2 / 5)

仰!我们的坚持,也不是为了让人民、让老百姓贫穷!”

杨早和韩春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才道:“我们的信仰的确不是为了让人们贫穷,但你这样满心都装满着挣钱,也是不对的。”

梁三平闻言不由得笑了,对着两位老人道:“两位专家应该对中国的古典著作,没有太过关注。而我希望,我们对待这个问题应该是辩证的的来看。”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很多先贤就曾经说过了。比如《六韬·文韬·文师》里就曾经说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六韬》里又说: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顿了顿,梁三平道:“上一段话的意思是:国家不是一个人的国家,而是全国人的国家。如果你的作为,符合这个国家里大部分人的利益。那么你便得到国家。如果你抢夺大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将会失去领导权。”

“下面的哪一句,就更好理解了。普通人都厌恶死亡而希望活着,崇尚道德品质却又看中利益。如果你能够让他们得利,自然他们愿意遵从你。”

“而另一位先贤,管子则是在《管子·牧民》里曾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才懂得荣辱。”

第七十四章列车叙话(下)

“寄望于所有人都是圣人,这很难。至少我就承认自己做不到,饿极了我真的可能想法设法的偷些吃的,至少不让自己饿死。”

梁三平的话,让在场之人传出一阵笑声。而梁三平则是笑着继续道:“我现在做的,便是尽量的先让我身边的人、那些我可以帮助到的人。富裕起来,至少能够吃饱、能穿暖。”

“我觉得先如此,然后再谈信仰的问题。光有信仰,却吃不饱腹。这肯定是不对头的,这也肯定不是我们坚持的主义。”

“中国古代还有个故事,叫‘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里面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个故事是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它们叶子相似,但果实味道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个地方水土不一样。”

顿了顿,梁三平对着两位专家道:“您二位当年来到了中国,看到了我们和国府的斗争。但您二位不知道有没有发现,我们和国府的斗争与当时苏联和沙皇的斗争是完全不一样的。”

“苏联方面,是基于军队、工人为基础。发动的城市斗争。而我们的斗争,则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地区、广大的农民群体中间宣传我们的信仰。最终完成了斗争,取得了胜利。”

“南橘北枳,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照搬任何的书本上的、曾经成功的意见,不做修改就盲目使用。因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当地的人文、当地的传统,来进行我们的斗争。”

“从前我们就吃过这个亏,盲目的发动斗争、盲目的在中国本来就不多的城市里斗争。这让我们吃了很大的亏,后来我们更正了。然后因地制宜的施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才最终取得了后来的成功。”

显然,杨早和韩春已经被梁三平的话语吸引住了。却见他们竟然掏出自己的笔记本和笔来,准备把梁三平说的话记录下来。

事实上,这两位老人一直很是疑惑。他们觉得,自己来到了中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但现在可以见到的是,自己的信仰似乎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