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9部分 (1 / 4)

《英德海军军备条约》是德国“被迫”对英国强势海权做出的让步,条约规定了德国主力军舰的吨位不得超过英国的50%。

条约签署后。德国国内普遍感到不满,不仅仅是海军方面,即便是后来继任首相的戈尔茨元帅也认为“这是一个无比窝囊的条约”。

不过威廉对条约的签署感到满意,因为在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50%的比例和80%没有太大区别,如果能先于对方下水4条大吨位并且技术绝对领先的主力舰,那么战争的天平瞬间就会颠倒过来。至于百分比真心没有多大用处,而且就算是这个位面的德国,和英国搞海军军备竞赛依然力不从心。

既然是想让英国人安心,那么就格局大一点,50%又何妨,哥是穿越者高科技战舰牛逼不解释啊。

不过对内阁,威廉只故作高深的说了一句:“把宝贵的金钱全砸到一堆破铜烂铁上,智者不为也。”

这句话虽然听着大而无当,但仔细想想,却也经得起推敲。从1892年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先是抓住了装巡的变革机会,一票装备渗碳钢甲巡洋舰下水立马让皇家海军的一大波正在图纸或者正在船台上的防护巡洋舰过时,当然,女王家大业大,即使是过时的防巡依然大有用处,无论放到殖民地维稳、还是开到远东耀武扬威那作用都是刚刚的。而且价格便宜量又足,速度快还省煤,简直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之物,前提是没有爆发战争,要说杀人越货,这货还真心不好使。

但是德国可经不起这么折腾,没事造一大票过时的军舰,拉出去是要找打的节奏吗?

随后的1900年前后,在威廉的统筹下,帝国海军虽然开工了一大票“无畏舰”,再一次站到了世界海军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但是随之而来暴增的军费开支令政府头疼不已。

造船倒是好说,但养船着实不易;这和买车容易养车难一个道理。

一般来说,一条军舰一年的全部费用,包括人员,燃料,维检等等大约是军舰造价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到1905年的时候,随着一大票战列舰的入役,德国海军已经很有点吃不消;当然女王家虽然财大气粗,可是布尔战争后财政捉襟见肘,加上海军还保持着两强标准,德国每开工一条新船,英国就要开工两条予以回应,因此也是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英德海军军备条约》不仅可以安抚女王(虽然已经作古)那颗受伤的心,更重要的是,威廉可以把有限的军费更多的转移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项目上,比如促进坦克和潜艇的研制,陆军重炮的列装,非洲殖民军和要塞的建设,战略资源的收集和储备等等。

出于技术、战术以及财政方面的考虑,在威廉的授意下,德国海军在1905…1911年间平均每两年开工一条战列舰,而同期的英国则平均每年开工一条。德国人的“知趣”让英国感到满意,直到1912年这一默契被德国的“新思维”造舰计划所打破。(未完待续)

ps:中间停更了很长时间,对不住大家。一方面是有生活上的事情要打理,另一方面是思路有些举棋不定,经过认真考虑,现在对未来的战争态势有了较好的把握,开始更新。

第二百二十一章 局势(下)

相对于外交方面的平静,英德两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商业竞争却是风起云涌,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

在1910年前后,全世界最大宗的工业品依然是纺织品,包括棉麻纱,布匹,羊毛纱,毛线以及成衣等。随着日本的崛起,不仅英国本土生产的纺织品彻底失去了远东市场,就是廉价的印度货也不断被赶出中国市场。

到1912年,在中国销售的棉纱有50%来自日本或者日资在中国开设的工厂,前者主要由三井国际贸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