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崇祯七年闰中秋> 第295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5部分 (1 / 5)

安南,北至今日之北冰洋。若是算上另外三个汗国,则东西近三万六七千里,南北两万余里,几乎横绝了大半个亚洲,兵锋之浩荡,之霸道,几乎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

几千年间,互有胜负,但总归,汉人还是始终牢牢的占据着这片东亚版图上最为富饶繁华的土地。

到了大明朝,洪武大帝雄才大略,驱逐蒙元,恢复汉家河山。之后永乐大帝五征漠北,迁都北京,更是定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国策,之后数百年,从未更变过。

便是那个吊死煤山的末代皇帝,在最危急之时,也是未曾听从臣下的劝告南迁。

在明朝之前,德胜门就有了,不过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叫健德门。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范元军反攻之用。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四丈二尺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十丈多。

德胜门箭楼,乃是整个北京城所有城楼里头除了正阳门之外最高的,正阳门城台高四丈,城楼高八丈,通高十二丈。德胜门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八十二孔。

洪武四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正统元年至四年,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直到后世。

后世德胜门城楼拆了,但是箭楼还留着,不过两侧的城墙都不见了,只剩下了那高大的城台。依然巍峨耸立,乃是地标一样的建筑。德胜门内大街,从进了德胜门一直到往南,直到岔河上面的德胜桥。这段距离约莫有一里多长,乃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段,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各色都有,人来人往,可称是摩肩接踵。其实这条街并非是笔直南北的,若是从地图上看的话,就能发现乃是大体呈献出东北西南走向,不过和南北直线中间的夹角很小而已。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三一 广化寺街

这条德胜门内大街,其实是夹在两块水面之间的,大约是一片南北六七百米长,东西二三百米宽的这么一块,西边是积水潭,这儿后世叫做西海…而东边就是什刹海,现如今什刹海还没有前海后海之分,就是一大块水面,统称为什刹海。

此时的积水潭周围还很是荒凉,而东边的什刹海周围,则是恰恰相反,在明朝末年,这里已经是非常繁荣发达的一个商业区了。

街边店铺不知凡几,其间高门大户也是随处可见。而一般百姓住的院子掺杂其间,倒也是便有一番风味。

进了德胜门,沿着大街往南走上大约半里地不到,便能看到一条斜向里往东南方向的岔路,这条街,名为广化寺街。

广化寺街,自然是得名于街上的广化寺。

什刹海周围寺庙不少,素有九庵一庙之说,这也是其得名“什刹海”之由的来。广化寺地界儿,选的格外的好,就坐落于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便就是将什刹海后海和前海分开的银锭桥,于红尘俗世繁华中,竟是静守佛国之宁静清凉。

颇得大隐隐于市之神。

广化寺始建于元,《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

明朝初年寺废,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