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3部分 (2 / 5)

几分,是个有恩必报的,而且他家中传宗接代,只靠着纪长运一人而已,这份恩情,不可谓不大。更重要的是他的前程——刘若宰对纪长风纪大敏是十分看重的,虽然后者只是举人出身,但在晋北这等科举并不发达的穷乡僻壤,一个举人的功名,已经足够了。

其实董策今日救纪长运,而且对他这般有耐心,这般的照料,根本和纪长运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借此加深和纪长风的感情,从而增强自己的人脉和提升自己未来会得到的好处而已!

至于纪长运本人,虽然他很可怜,但这不是董策救他的理由。世间万千可怜人,难不成都要一个个去救?这话若是说出来,很伤人,很难听,但是是事实。……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一五 洗脑

炊烟袅袅,正是黄昏…

昔日荒凉破败的磐石堡周围,现如今已经是人烟密布,阡陌纵横的膏腴之地。

城北是青锋山,山势险峻,周围则是大片的密林,木高林深,一般百姓都是不敢进入的。这一大片林子一直往北延伸十几里,覆盖了磐石堡北边儿的那一大片丘陵地形,形成了一大片林海,一直和安乡墩西边儿的山林接起来。再往北,甚至可以绵延到大青山中。

而磐石堡东西南三个方向,则都是大片的原野,尤其是南边的洢水河和东边的甘河两岸,靠近大河,水量丰富,适合灌溉,土地肥沃。只要有一个强力人物能够带领着百姓开挖灌渠,兴修水利,就足以把这一大片潜在的水浇地变成晋北的鱼米之乡。别说是董策,这个差事李贵都足以升任。

不过现在说起开垦河两岸的土地来,还是为时过早,目前人太少,只有二百九十一户人家,甚至连洢水河北和甘河以西的土地都未曾开垦完毕,大约只开垦了这小片地区的三成左右。

但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了。由此可见,磐石堡周边土地之广袤肥沃。

整齐的田垄把地面分成一块块的,若是在高空看去,便宛如棋盘上面的格子一般,经纬纵横,很是漂亮。只可惜此时乃是隆冬,若是春日,麦苗松绿,到得盛夏,麦浪滚滚,最是一片富足景色。

在这阡陌土地,分布着一片片的聚居区,看上去就像是坐落着几个不大的村落一般。

聚居区一共分为三块,是按照三个保来划分的。一共二百九十一户百姓,分为三个保二十九个甲,第一保一百户,第二保一百户,第三保九十一户。为了方便保长和甲长的惯例,一个保就是一个村落,聚在一起,而保下面的各甲,这些更小的基层单位,则也是住在一起的。

被分到一个甲,一个保里面的百姓,注定关系就比其他人更亲近许多。他们住在一起,不但方便管理,而且容易增进感情,邻里之间相亲互助。按照中国封建制度下农村的发展轨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一直在村子里住下去,十几代,几十代的传承下去,直到他们子孙繁衍,各自都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但是他们这些人,这些户,还是会住在一起,在一个村子里。

现在是邻居,千百年也会是邻居。

在这三片聚居地中,最好的聚居地无疑是中间靠东的那片聚居地的最西头儿,因为这里靠着董官渠。

董官渠两侧都是上好的良田,住的离这里近一些,就意味着离自己家里的田地近一些,以后干活儿啥的也容易。而且董官渠西边不远处就是直通向南门的官道,交通方便。

所以这片,是周边最好的地段儿。不过这也是后来才意识到的,当初流民们刚来的时候,直接安排的让住哪儿就住哪儿,哪里有什么挑选的余地,而且当时也不在乎这个。后来安稳下来,日子长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