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0部分 (2 / 5)

号,递给周仲,问道:“这个认识吧?”

周仲看了,不由得一阵头大,苦笑道:“大人,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

周伯在一边瞥见了,低低斥道:“草包,怎地连苏州码子都不认识?”

“额?”周仲脸上现出一丝尴尬之色:“这叫啥,苏州码子?苏州那边都用这个当字么?”

周伯叹了口气,已经懒得看他。

董策笑道:“哦,周伯认识?”

“是,大人。”周伯道:“这些日子多与赵大会接洽,他们商贾许多都用苏州码子,是以也认识了。”

董策向周仲道:“这玩意儿很容易,基本上看两遍就会了,不过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十而已。方才我写的那几个,是六七**。”

董策把那张纸拿回来,又在四个苏州码子的右边写了“六七**”四个汉字,然后在背面写上‘第一杀手队’‘李狗蛋’。

“拿去吧,让工坊那边,按照这个做牌子,用大毛竹做就成,又方便,又坚韧结实,保存的时间还长。竹牌半个巴掌大,正面写苏州码子,旁边写数字。背面写编制归属,旁边写名字。记得,写编制归属的那儿,留下一些空处来,省的以后扩了军编制字数多了没处写。”

最迟在汉代,一二三四这种数字汉字就出现了,而且就是这么写的,一直没变。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正是‘无意’?于是卓文君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实在古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记录数字的,都是‘一二三四’这些,而不是‘壹贰叁肆’。“壹贰叁肆”是朱元璋发明的,从他那会儿起才开始用来作数字,以防止帐目中作弊。

周仲领命而去,周伯便也借机告辞,带着赵铁砧离开了。

“走吧,带你去个地界儿。”董策笑笑,出门牵了马,让家丁给霍青桐也准备了一匹。

董策却是带着霍青桐出了府门,出了内城,一路去了仓库。

听闻董策来了,仓大使苏大成和仓副使刘大库赶紧迎了出来,给董策行礼。

“免礼了。”董策跳下马,甩了甩马鞭:“走,带本官去看看棉花在存在哪儿?”

“是。”苏大成赶紧应了,两人亲自陪着董策进去。

棉花存放在一个很偏僻的院落的正房里,这里面积不小,更重要的是起的地基高,比较干燥,储存在这里,能够有效的避免棉花受潮。

打开门,便见高大的库房中堆满了棉花包一直堆到屋顶,一眼看去都是,也不知道有多少。

一边苏大成道:“按照大人您说的,收上来的粮食,一入库就给分成七斤一份儿,七斤一份儿。您瞧这些棉花包,个个儿都是七斤重,无有差错。”

“嗯。”董策点点头,信步走进去。

棉花蓬松,一斤棉花拿在手里就是很不小的一团,七斤棉花差不多得有一抱大小,像是后世一床大棉被,其实也就是用六到七斤的棉花。

董策随便拿了一包出来拆开,细细的翻开看,棉絮柔软干燥,白中略带一些黄,董策仔细的翻看了一下,心里很是满意。这些棉花的质量,堪称是上乘了。

身后苏大成和刘大库对视一眼,都是暗自庆幸,还好没在这上面动手脚,若不然今日被大人给亲自查出来,那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别说差事,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错。

“现在库里有多少斤棉花?”

刘大库道:“去年初秋的时候,一次采买过三千斤,后来上头又调拨下来一千斤,不过后来制作胖袄,制作棉袄,大都耗用,上次大人您问及的时候,只剩下八百斤。后来得了大人您的吩咐,属下便去了孤店,苏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