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周秦关系> 第13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部分 (2 / 5)

,直到嵩山,是著名的洛阳平原。在中山经时期,洛阳平原已经是人口稠密地区。这个时期,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与黄河不相通。这个时期的黄河叫作济水,济水与洛河衔接。芮城人向南迁徙,有三峡东和三峡西两个通道。

第2篇

中次二经

这1篇记录了夏祖先

“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鶡。”

第3山 发视山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伊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伊水是从豫西山地流向渭河大湖的水。对于这条水,山地西的始族叫作丹水,山地东的夏人祖先叫作伊水。西流注于伊水,那就是伊水的一条支流。可知,这1支济始族从豫西山里走来。

第4山 鲜山,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鸣蛇,在渭河叫作肥遗。

第5山 阳山,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化蛇”和“鸣蛇”在西山经叫作“肥遗”。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图画。人面而豺身,叱呼,是对求雨的描绘。

第6山 昆吾山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龙虫)(虫氐)食之不眯。”

昆吾,这1支夏人始族后来为大商人所灭。

第7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姦(草头)山,姦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可以毒鱼。”

第8山

“又向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第9山 蔓渠山,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这1条伊水是说发源于豫西山地,流入洛水。

济山因济水而名,济水是黄河的古河道,这一经没有济字,也没有河字。这是因为这一经是“济氏族”在豫西山地时的记录,在收集整理的时候,济氏族已经迁徙到济山。

“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腹”就是肠。“娲”从蓝田华人那里传到济山人这里就成了“马肠”。肥遗也改了名字,叫作鸣蛇和化蛇。

读到这里,济人的“身份”开始明确起来:

公元前六千年,有一支芮城人的分支从山西进入豫西山地向西迁徙,这一支人在洛河上游河段停下来,生存了不少于千年。洛河上游与蓝田的华人不过几十公里,只隔了一道山岗。千年的时间里,华人的文化(史诗神话)经由济人(不止济人一支始族)传到了洛河地区。公元前四千年以后,这一支始族迁徙到了济山(洛阳向西,直到渑池),以后,济人的分支一支又一支的走出去,汇合进了周人对商的斗争。留在济山的后代传唱这段祖先的经历。

第3篇

中次三经

下面是一篇“巫宣讲”的记录。从这一篇记录可以知道,伏羲人的中心在洛阳平原。这1篇描绘了萯人的领地千年间的变化。

“萯山之首”,

萯山地区在洛阳平原,洛河与黄河的汇合处,一块河间高地。萯,伏羲语,就是伏。伏羲语还有薄,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