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知识》、《国民周刊》、《全民抗战》等刊物。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组织决定,他一马当先发起组织“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肩负宣传部长的重任,变成了职业革命家。到了延安之后,根据党的需要,又拿起搁下多时的笔,挑起“延安华北书店”总编辑的担子。之后,党为了加强报纸宣传工作,又分配他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正当他把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的时候,组织上一声令下,他又告别了十分依恋的革命圣地延安,到了环境复杂险难的重庆,当了《新华日报》通讯课主任、副刊部主任。可是,一年以后,上海又需要他,于是他又匆匆赴沪,参加《新华日报》上海版的筹备工作。在时局动荡的年代里,情况时刻有变。工作刚刚有点眉目,领导又指示他办《群众》周刊。不久,他又坚决而愉快地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到香港与章汉夫办《群众》周刊。一切编辑、组稿、写稿、校对、发行、生活管理全都承担起来。为了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报道解放战争的形势,工作起来几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全国解放后,上级先是安排他当国家文教委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可是,后来为了统战工作的需要,又不让他当副主任,只当委员。一贯听从党安排的林默涵同志,这一次也没闹丁点情绪,口气十分坚定地对党说:“那没有问题。”胡乔木同志要他不要管杂事,主要负责给中央写报告,并且要他住到自己住的那个院子里去。对这一决定,林默涵同志依然还是绝对服从,因为早在战争年代他就对党表下了这样的决心:“组织上让我到哪儿去我都没意见。组织认为我去合适,我就去。”就这样,林默涵同志便立刻搬到胡乔木同志住的那个院子里,不为名不图利,甘当无名英雄,为中央写报告一写就是4年,尽管自己从前没写过报告,对写报告挺外行。
三、前言 老一代红色文艺家:我们永远的榜样(2)
从事过左翼文艺运动,担任过新华社和《新华日报》特派员的著名作家周而复,原来还是一个做统战工作的行家里手。他担任过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上海市政协党组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一副会长等要职。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上海,还是在条件艰苦的陕甘宁边区、东北战场、北京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上海市委、国家有关部委,周而复同志始终都是愉快地听从党的呼唤,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出色地完成党中央和周总理交给他的每项重要工作和特殊使命。从不为级别、待遇打过什么小算盘,即使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也能以大局为重,化郁气与悲愤为力量;日夜兼程,埋头笔耕,在垂垂老矣的暮年,终以22卷诗文的辉煌成就,结束了壮丽的一生。
同样,17岁参加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组织“广州文学会”;19岁与鲁迅结识为友,在鲁迅的帮助下,组织成立了“南中国文学会”;24岁在广州成立了“广州普罗作家同盟”,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欧阳山,青年时代就与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33岁到延安之后,更是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在党的安排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延安中央文艺研究院文艺室主任和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委委员等重要的领导工作中。解放后,他想专心致志从事创作,但党需要他做文艺领导工作,于是,他便肩负党的重托,一连当起华南分局宣传部文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华南文联主席、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院长、广东文联主席、广东作协主席来。“文革”后还担任过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由于领导工作繁忙、杂乱,自1957年就开始创作的5卷本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直到1985年才写完。超常、繁复的领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