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部分 (2 / 5)

去旁添“祗”字;“有”原作“亦”,点去旁添“有”字;“心”原作“相”,点去旁添“心”字。

同书卷二十七,载有《雨夜得古香北地书,书柬尾》一诗,因其序中提及访得“大观园故址”,而为红学专家所重视。现将序、诗录于此:

来书云,访古得(《红楼梦》中大观园故址,晤老衲为赖大子孙,是真闻所未闻。夜雨无聊,拈句略寄相思云耳。

尺书来日下,问讯到闲鸥。

有分名功淡,奇情古迹搜。

残僧感兴废,春梦误温柔。

未必干卿事,词人惯买愁。

闲愁消不尽,分贈素心人。

入画楼台幻,无情草木春。

三生悭好梦,一宿种前因。

粉黛余黄土,菇花冢可真。

仿佛湘裙蝶,清流有断桥。

故宫悲瓦砾,野史话渔樵。

命共桃花薄,魂随柳絮消。

天涯今夜雨,同梦忆迢迢。

“日下”,指今北京。“故宫悲瓦砾”,是指当时京城遭到异军破坏。如是,此诗当写于清道光庚子(1840)年后。第三首诗第二句末原有自注云:“来札云:“馆舍地仄,如航十里之远,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平桥远树,中间有僧寮与故王宫府一二处,数与老衲话于其间,即所谓赖大孙也。’”其地当在今什刹海一带。所言“大观园故址”、“赖大孙”云云,不过是“残僧感兴废”的耳食之言。试想,“大观园”、“赖大”,不过是作家胸中笔墨,纸上园林,书中人物,那里会有什么“故址”、赖大“遗孙”呢!如以敝见,红学家凭此追踪觅迹,到头来实不过诗中所说“词人惯买愁”了。

数年前读得二诗,数年后有位专家嘱我再为拍照作证。虽时过数载不敢稍忘,今志数语,亦为“略寄相思云尔”。

1983年4月15日

踏遍“红楼”觅菊香

——麟桂“咏萄”诗录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以作诗联句来展示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不平凡的诗才。如第38回,贾宝玉和众姐妹以“菊”为题各赋诗一首,薛宝钗是《忆菊》,宝玉是《访菊》,而林黛玉终以“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的《问菊》夺魁。《红楼梦》一书传世后,文人又以书中菊花诗为样范,写出不少新的“红楼”体的咏菊之作。长白人麟桂的《用红楼梦菊花十二咏目》,即是例证。

麟桂,号月舫,著有《退省堂诗集》,今存稿本六册,其卷一《用红楼梦菊花十二咏目》下录有《忆菊》、《访菊》二首,另十首不见。

忆菊

记得重阳赋远游,金英开处放轻舟。

一番江畔窥花影,几度樽前慰客愁。

斜月窗前今夕景,西风人话旧时秋。

相思欲诉凭谁寄,帐望东篱去复留。

访菊

芒鞋踏遍觅秋芳,无限闲情送夕阳。

放眼先窥荒径外,遣怀半在短篱旁。

品高自有骚人约,性淡应嫌俗客忙。

寄语西风莫多事,来宵载酒对君尝。

麟桂已作古,后人亦不乏仿“红”咏菊,附庸高雅,不妨踏遍“红楼”觅菊香,而我的札记也就有了题目。

1975年8月20日

娲皇难补离恨天

《红楼梦补裘图册》题诗

晴雯病补雀金裘是《红楼梦》中一段最感人的故事之一。从清嘉道以降,戏曲说咱、绘画工艺家们,多采“晴雯补裘”的故事,以通俗动人的形式,传播给广大读者观众,就是明证。

1975年夏,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部读书,偶然翻到一本《秋孙吟草》,其卷三载有一首《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