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蔚芜者眨�蔚芜者铡逼鸫埠派�炱鹄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阴差阳错(1)
1
浩禄虽然是夷水区民工团的民工,但并不是那种下苦力的民工,而是全脱产蹲办公室的文书。浩禄没有带粮食来,但朱团长让他在伙食团先吃饭记账,等以后他有机会回区里给浩禄落实政策,参加生产队里分配,分配后再跟民工团结伙食账。
尽管这一段时间心情坏透了,但全新的工作给浩禄带来了新奇感和力量,使他渐渐地振作起来。他存心做出一些成绩来,报答朱团长的知遇之恩。他每天挖空心思地采写民工团的新闻,贴了八分钱邮票往县广播电台投稿,电台里差不多每日都能采用“浩禄来稿”。
只有晚上的时间,是属于浩禄自己的。多少次,他一个人徘徊在白凤滩的江边,看着从上游夷水区方向流淌而来的清江水,想念着远方的覃怡红。多少次,他曾跟覃怡红一起坐在江边,幸福地畅想未来,而现在,覃怡红已嫁作他人妇,浩禄坐在江边的礁石上,形单影只,像失偶的孤雁,独自哼唱着那些古老而忧伤的情歌:
昨日与姐同过坪,风又吹来雨又淋。风又吹来撑不得伞,雨又淋来交不得情。人不害人天害人。
生不丢来死不丢,抠砣泥巴捏头牛。泥牛放在田坎上,开口吃草也不丢。半路里丢郎短阳寿……
有一天浩禄正在新办一个专栏,专栏的主题是“弘扬长征精神,工作争创一流”。当然这个主题是朱舜团长提出来的。
原来,位于湖北西南部清江下游的巴山县,被一些民族学专家们认为是中国土家族的摇篮,同时也是著名的革命老苏区。廪君后裔的土家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贺龙同志六次来到这里发动起义,亲手点燃了革命烽火。一批早期革命党人受贺龙同志的指令,在县内创建了第一支以军为建制的少数民族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一时期,全县参加赤卫队的土、汉儿女达到一万三千人,为革命捐躯的烈士达到六千二百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清江以及清江两岸肥沃的土地。后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执行错误路线而遭到失败,硕果仅存的十三名红军跟着贺龙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而从九死一生的长征路上幸存下来的仅有李华达一人。在经历了长征考验和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之后,李华达虽然身上有八处枪伤留下的疤痕,而且是二等甲级残废,但他却顽强地活下来了,并一步步成长为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副主任兼行政管理局局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舜告诉浩禄,李华达将军也像很多功绩卓著的将军一样,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他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大兴县的一个农场里劳动,一去就是十年。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复出以后,李华达将军才重获自由并官复原职。一九七六年春季李华达将军携夫人宋玲回过一次家乡,那一次他回县后听说家乡人民因“十年###”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制约而仍然十分贫穷,很不满意,异常憋闷。当时县革委会负责同志为了接待好李华达将军,专门请某区革委会弄了一条四五斤重的娃娃鱼送到县招待所来。没想到,在接风宴上,将军拍了桌子,整个县城都被拍得为之一震。将军痛心疾首地说:“我们搞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可现在仍然是一穷二百,财政不能自给不说,老百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穿的,我们的良心何在?我这个当官的回来了,你们搞这么些山珍野味倒是舍得动脑筋!你们说,我怎么吃得下去!你们说说看!”县革委会负责同志只好尴尬地换了几盘普通的家乡小菜,但李华达将军终于没有吃得下去,倒是在一餐饭之间流了三次眼泪。后来他听汇报说家乡盛产木瓜、独活、厚朴、黄莲、红栀、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