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部分 (2 / 4)

乳臭未干”的我一时怔住了,颇感意外,手足无措。

难道我的降生对我的整个家族而言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象征或者预示,时乖运蹇,这是一个多事之秋,而我只是生不逢时?

这是前言。

须臾之间,忽然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周遭,父母双亲闻讯之后,仿佛看到了无限希望,情不自禁的破涕为笑,灵光也好像不停地在厅堂周围闪耀。就连站在一旁围观的丫鬟和伺候的下人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一片刻那注定是我的童言无忌,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仿佛迫不得已实乃迫不及待在向整个朝代宣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感慨,终究是一个未解之谜,权当属于命中注定,只能听天由命。

承蒙家严教诲,此乃后话。

平心而论,我所处的这个朝代究竟是展现长治久安,还是滋生离愁别绪?恰逢孩提之龄,于我无心问津,只是我所懵懂而知的家庭环境多是深宅大院,朱门青垣,家学深厚,达官贵人,往来不断。我世事不谙,却是童趣释然。一切既是不知为何,也是纯属巧合。

很多年之后,在我脑海里一直留存着八个大字“知易行难,静观其变”。这是治学严谨,博涉经史,饱读圣贤诗书的师父对我的教化,有如沐春风之感,妙不可言。可是师父直言不讳,也说过真正心领神会做到此则,心境定会非凡,念其中,触类旁通乃是精髓和升华之始。当初我想入非非自己营造给师父的感觉,也只是一种感觉,那便是众弟子中跑的快的没我跳的高,跳的高的没我跑的快,跑的又快跳的又高的,结果是没我有文采,然而在师父看来很是一个文才的我最终却输掉了姿态。这便是闻名以久的《小雅》诗中所言的:

心浮气躁腹中空,

诗书风雅皆附庸。

物是人非今昔叹,

桃李芬芳不苟同。

只怪自己当年年幼无知,才疏学浅,执着的咬定拿文采博未来,乃一大悲哀,宁静中鄙视捉刀代笔之人的从容,然而意念里都是集大成者的风采,有品德不贱,有学问不贫。

回望今朝,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前仆后继,我何以独立于尘世?

我姑且自吹自擂的认为,我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异数,异数自然不会亦步亦趋,是异数只得是义无返顾。与其择善而执的叛逆,不如与生俱来的坚持!

才以气雄,品由心定。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好些事情,在他人没有做之前,谁都不知道怎么做,一旦他人做过之后,却又幸灾乐祸的认为谁都可以做。此话看似暗藏玄机,话中有话。

只是我徒生感慨,当朝之人往往多是书呆子和伪君子,大同小异,凸显异彩纷呈之态势。读书虽好,好书遂读,当融会贯通,应学以致用。在我幼小心灵里,家严灌输于我的中心思想便是:读书当求知,做学问;读书亦悟道,学做人。

我在岳秀书院独善其身日渐丰富学识,终于感悟出求知要做到钻研,积淀,提炼,升华;悟道要做到洗礼,修身,养性,善行。读书对我而言,无非是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而对于诗人和士人热议和羡慕的功名利禄,我视如草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样的情怀留给其它弟子不以为然的感觉便成了我这是置身事外,而且有着另类的执迷不悟。这样的感悟日后使我情不自禁地感觉,书院和寺院有相通之处,僧人和文人有相尽之性。师父那时时常点拨我,还在我的札记中郑重写下“眼界”、“胸襟”四字,并谆谆教诲我要心恒,心善,心诚,心意,更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当以心*,无玩物丧志也。

岳秀书院施教大小并举,学风宽严相济,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如歌的光阴里,我学习诗词歌赋兴趣盎然,阅览史书赏心悦目,大有看我兴风作浪,看谁翻云覆雨之趋势。这样的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