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会晤时,一再表示伊拉克形势正在好转,不但没有到撤军的时刻,甚至还要增兵。麦凯恩甚至称,为确保胜利,美军不惜驻军伊拉克100年!当然,他似乎在唱独角戏,伊拉克总理并不领情。
中东之行:揭穿麦凯恩的“谎言”
奥巴马第一站不是去了伊拉克,而是来到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重镇”阿富汗。7月19日,他在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会晤后声称,卡尔扎伊总统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不够,如果他当选为美国总统,将要派出两个战斗旅约7000名士兵到阿富汗清剿恐怖分子。
奥巴马第二站来到了伊拉克。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和马利基早就知道了奥巴马的伊拉克政策,悄悄地向奥巴马道出了在好战的麦凯恩面前不方便吐出的“实情”:请美国尽快制定一个撤军时间表,最好在2010年完成撤军。奥巴马连忙顺水推舟,重申了他的主张,如果他当总统,16个月内就会撤军完毕,美国人民需要撤军。
奥巴马引用伊拉克领导人的话,向美国选民暗示,麦凯恩想要常驻伊拉克100年,完全是反客为主,一厢情愿,伊拉克人根本不领情。
在访问了阿富汗与伊拉克后,奥巴马追随麦凯恩的足迹,来到了以色列。其目的和麦凯恩一样,除了表明政治立场外,就是为了获取美籍犹太人的选票。但是,奥巴马更希望促进巴以谈判解决冲突问题。
奥巴马驾到:今夜柏林无眠
麦凯恩的欧洲之旅波澜不惊。在欧洲人看来,麦凯恩只不过是布什的接班人而已,而欧洲人绝不甘心被美国人捆在伊拉克战车上,所以反战示威此起彼伏。麦凯恩能从欧洲全身而退,已算侥幸。
奥巴马却给欧洲带来了“疯狂”。
柏林刮起了“奥巴马飓风”,奥巴马在那所受的待遇不亚于美国总统——700名警察护卫,20万人顶着酷暑提前进场聆听他的演讲。而在美国,参加奥巴马演讲###的观众最高记录是万人。
对于奥巴马的演讲,大多数德国人表示欢迎,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说,很多人认为美国不再关心德国,奥巴马的演讲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执政党重量级议员冯·克莱登却认为,奥巴马面对德国人演讲,但传递的核心信息却是面对美国选民。
重要的是,在柏林,奥巴马“政治营销”战略成功了。
英伦背书:布朗“无心之失”
7月25日,奥巴马短暂访问法国。年轻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一改法国人对待美国不冷不热的态度,对年轻的准总统奥巴马惺惺相惜。
在会晤后,奥巴马与萨科齐共同召开了记者招待会,而在数月前麦凯恩访问法国时,却是麦凯恩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在英国,奥巴马与前任首相布莱尔和现任首相布朗分别举行了会晤。当奥巴马离开英国回国后,布朗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赞奥巴马和民主党的想法有助于美国渡过艰难危急时刻。这就等于公开为奥巴马背书,从而打破了英国不干预美国选举的传统。
7月19日,奥巴马出访时,盖洛普民意调查奥巴马支持率仅领先麦凯恩两个百分点;7月29日回国后,奥巴马支持率已经领先麦凯恩六个百分点,看来出国收到了奇效。
当然,奥巴马已经离开国内好长一段时间,而麦凯恩却已步步为营,一些重要的州岌岌可危。奥巴马要赶紧回国,重拾铠甲和刀枪,同麦凯恩展开大选前的较量。
首先,他必须挑一个合适的副手。
4。副手:寻英雄求得良将辅佐
等待:副总统的痛苦生涯
有人说,美国总统的权力犹如帝王,副总统的地位形同虚设。
当然,总统去世或辞职,副总统可以补任,美国立国以来共有9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