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中,奥巴马描述了这段令其刻骨铭心的亚洲之行:
“每当想起这个岛屿和印尼的一切时,过去的回忆就萦绕在心头:赤足穿过稻田时脚下泥土的厚实感觉;早晨的太阳从火山顶上冉冉升起的景象;晚上宣礼员召唤礼拜的声音和木头燃烧的气味;道路两旁水果摊上的讨价还价声;加麦兰乐团如痴如狂的乐声中,乐手的脸笼罩在一片火光里。我想与米歇尔和女儿分享这段经历,带她们爬上具有千年历史的普兰巴南印度教神庙遗址,或在巴厘岛山上的小河里游泳。
但这个旅行计划被我一拖再拖。我总是很忙,而且带着年幼的孩子旅行往往很麻烦。此外,或许我是在担心将面对的——一片与童年记忆不一样的土地。尽管飞机直航、手机网络、CNN和网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小了,我却觉得如今的印尼比三十年前更遥远。
我惧怕这里正在变成一片陌生的土地。”
显然,奥巴马担心的是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造成的冲击,从而令他童年美好回忆破灭,所以他宁愿采取“选择性失忆”。
一生的转折:普拿荷贵族学校
1971年,10岁的奥巴马回到美国,在外祖父的帮助下进了夏威夷著名的普拿荷私立学校,插班五年级,并一直到1979年高中毕业。这所私立学校招收的都是富庶子弟,白人和亚裔居多,黑人学生寥寥无几,奥巴马倍感孤独,他体验到作为一个黑人学生的内心彷徨。
在普拿荷,他在许多方面和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他所习惯的印尼穿着在这里看起来寒酸不堪,同学们都住复式住宅,而他和外祖父母挤在狭小的公寓里。
这时,母亲带着印尼妹妹回到夏威夷,她要继续攻读人类学学位。奥巴马又搬出外祖父母的家,生活更加困苦。
普拿荷贵族学校的经历让奥巴马真正体验到了美国《独立宣言》开篇之辞,并为奥巴马在2004年民主党提名大会上做基调演讲时所引用:“我们认为以下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享有上帝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青春岁月:破万卷书(1)
彷徨的青春期:寻找身份认同
普拿荷高中生活,奥巴马开始了他的青春岁月。青春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也是苦恼的,但对奥巴马而言差点成为噩梦。起因在于奥巴马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定位,思考作为非裔美国人的生存意义。
在普拿荷,他和仅有的少数黑人学生来往,而令奥巴马感到困惑的是,他的母亲和外祖父母都是白人。一直以来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意义进行过探究和追问,他认为自己与白人母亲和外祖父母没有区别,他们是一家人。
亚裔姓名、非裔父亲、白人母亲的标签冲突,别人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矛盾,没有榜样可以效仿,没有父亲可供模仿,这一切纠缠着正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奥巴马,使他一时难以自拔。他开始对别人说的话敏感,在与白人相处时感到自卑。
从瘾君子到大学生
在痛苦的身份追寻中,奥巴马一度以酗酒和吸毒聊以自慰。
奥巴马开始大量阅读书籍,在詹姆斯·鲍德温、拉尔夫·埃里森、兰斯顿·休斯等著作中寻找慰藉。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触摸自己的情感深处,试图寻找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相通之处。对身份的思考和对黑人作家作品的学习研究,奠定了他日后深入思考的能力。
他在校图书馆杂志《活水》当编辑,开始尝试写作,将他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他找到了生命的一个寄托。
父亲的圣诞礼物给了奥巴马启发,他也许可以像黑人球星那样成功。奥巴马喜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