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与其千里迢迢地运过来,还不如在本土兵器上多多下功夫。大唐的骑兵早就胜过了突厥,而陌刀军更是无往不利,何必求于外?”
这话说得并没有错,打仗虽说得靠将士,但归根结底,后勤补给武器等等一样都不能少,所以这打仗其实就是拼钱粮。无奈李贤兴头一起,怎么可能这么轻易被打压下去?面上虽然唯唯诺诺地应了,可李治这话一说完,他立刻又搬出了另一种说辞。
“这从外头运原料固然是不合算,但西域如今已经在我大唐控制下,而大食自灭波斯之后,一直在东征西讨,若是有一天他们觊觎西域,难免还是要有冲突。大食得了波斯良匠,距天竺又近,倘若他们全军配备上了这样地刀,只怕……”
这话讲究点到为止,因此“只怕”两个字后头的话,他也就不用说了。然而,他不说不意味着李治就不会想——这时候,李大帝终于想起,似乎几年之前,他派了波斯大臣亚伯拉罕出使,曾经有一度准备攻打大食。
虽说现在他没这个打算,而且打仗打得太多也免不了遭到大臣劝谏,但他还是不得不考虑到李贤所说的这个问题。自己打出去会被人指摘不够仁义,那么,人家万一打进来呢?
“运矿石不够经济,若是能从天竺直接运这成品刀剑回来,兴许朕还能考虑考虑。”
李贤等待良久,却从老爹的口中等来了这么一个答案,要说他瞠目结舌还是轻的。可他老爹这随口一说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他赶紧将李治搀扶着坐下,旋即又提出了建议——是否可以设法控制北天竺的某个小国,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若是要如此,首先得撇清大唐的干系。”
这时节,天竺并没有统一的政权,整个南亚大陆存在北天竺、南天竺、西天竺、东天竺和中天竺五个政权,而这五个政权也不是铁板一块,中间的小国不计其数。虽说李贤这个主意大大有悖于仁义道德,但李大帝喜好仁德的名声不假,背地里小动作也没少做过。否则,他就应该义正词严地拒绝,而不是提出要撇清大唐的干系。
这种说法李贤当然赞同,事实上,这要是流露出一丁点口风,到最后文臣必定群起而攻之。这年头作为泱泱大国,讲究的是决不能不教而诛,讲究的是一定要师出有名,就比如泉献诚如果不来大唐搬救兵,大唐就得另找借口打高句丽。若是某些古板的大臣知道皇帝居然在密谋颠覆人家国家的政权,这漏子就捅得大发了。
父子俩商量得越来越起劲,到最后竟是把这里的正主儿太子李弘给撇在了一边。而斜倚在榻上的李弘瞅瞅李治,再看看李贤,最后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没得说,李贤喜欢占便宜的心理,指不定就是一脉相承自李治的。
第四百八十章 … 不是老丈人胜似老丈人,屈突申若的陪嫁
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唐皇族并不是纯粹的汉族。事乱华之后,中原就时常为少数民族统治,异族高门和汉族豪门之间常有通婚。不过,正是这种胡化的风俗,造就了隋唐两代尚武的风气,番将归朝往往也会成就一个个大姓。
屈突氏源自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后来逐渐迁居长安,到北周时已经官居高位。而传到屈突通的时候,这一位赫赫有名的猛将更是把整个家族带到了最高点——尽管他曾经和李家厮杀过,但降唐之后却飞黄腾达,在玄武门事变中更是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
于是,屈突通本人固然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配列太宗庙庭,在李治登基之后更是被追赠司空。
这屈突家在北周的时候就是大家族,如今虽然屈突通已经不在了,可两个儿子一个当着国公,一个当着刺史,算起来竟是比不少功臣子弟总归混得好。再加上屈突申若再过数月就要嫁给李贤,自然而然,整个屈突家都沉浸在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