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支持者,本人冠以“英雄所见略同”之论,对于无理取闹者,本人冠以“朽木不可雕也”之论。若批评有理,本人冠以“君子和而不同”之论,并当之为朋友。
读书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读书?”。
读书这一文化现象由来已久,在文字尚未诞生之前,最早的书便是“结绳”,人们利用“结绳”这一语言信号当作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最早的文化交流。因而,“结绳”这一方式可谓人类最早的读书方式了。
后来由于文字诞生,人们又多次变换了文字的载体,从甲骨到竹简到今天的纸和电子,文字搬了很多次家。当然,在搬家的过程之中,文字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到篆体文字再到今天的方块文字,文字本身整了好多次容,变得越来越规范、好看。
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而纸作为当今最普遍的文字载体,它们三者构成了书。——而这整个过程以及书的传播过程就构成了文化。它们的关系是思想居住在文字里边,而文字居住在纸里边,三者构成的“书”居住在文化里边。由此可见,思想是一本书的灵魂,这些灵魂个体也就构成了“文化”这一灵魂大集体。
那么,知道了何谓“书”之后,则必须知道为何要读书。
人为何要读书?——我个人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不读书。
为什么?
读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从狭义来讲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当然,一般情况下它是从作者到读者的单方面思想输出的交流。而由于思想接受者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的思想输出,接受者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读书是为了不读书?
因为读书是为了启动自我思想的马达,使其运动起来,从而培养自我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经验总结能力。思想的根本来源就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因而产生了诸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所以读书就是为了培养自我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能力,当一个人真正培养起这种能力的时候,他就不必在仅仅依靠“读书”来获取间接经验,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产生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直接经验。因此,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获取直接经验的能力。而这种包括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的获取直接经验的能力可统称为思考能力——因为所有的进步都来源于思想的进步,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性格的表现。(当然,在人的幼儿时代,由于思想体系尚未建立,心理、行为和性格的形成对思想的建立有关键性作用,一旦形成思想体系,又会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和性格产生指导作用,它们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指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在人诞生之后,由于没有任何生活经验,但天生具备观察能力,读书这一“思想交流”的方式可以启发人的自我思想能力,从而弥补人天生思考能力的不足,而后来在社会的生活经验又可以弥补人天生经验的欠缺。他又说:“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因此,我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不读书,因为用书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当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经验总结能力建立起来的时候,书便不是你思想交流的主要来源了。——生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