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1部分 (2 / 5)

进别人的脑袋,一是把别人的钱财装进自己的口袋。

孙元起自忖没有短时间说服他人认同自己观点的本领。既然梁启超固执地认为中国需要皇帝,也不愿和他较劲,且由着他去。毕竟难得才见上一回,何必为此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当然,梁启超也不是专程来找孙元起宣传自己“开明君主**”思想的,犯不着为此抬杠。于是两人都退了一步,避开此话题,各自说些旅途见闻,倒也其乐融融。

梁启超找孙元起,除了朋友小聚外,还有就是托他捎些书信、物品到日本和国内。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委托回乡熟人捎东西回去已经是惯例。早先是没有寄送包裹邮件的民用邮局,只能依靠这种人际关系。等清末有了邮局,大家的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老觉得交给邮局不放心,还是朋友亲手送达比较靠谱。而且邮局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确实让人不放心,经历古今两种服务待遇的孙元起就有更多感慨:

首先,信件传递速度太慢,如果你从上海寄信到北京,然后再动身,保证你到了北京,信还没到;

其次,邮费太贵,最普通几页纸的信件也要二十文,要知道,孔乙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才不过九文大钱如果超重,那就更不得了,光绪二十五年邮政总局制定的《大清邮政民局章程》明文规定,“若重十二两(即一磅也)应纳银六十四分(即六角四分也)”;

再次,大物件、运输不便的东西,邮局不收;

第四,贵重物品可千万不能交给邮局,丢件率太高;

第五,**的信件更不能用邮局寄,没准儿邮差比你先知道消息。信还没到你手上,留言已经到你耳朵里了;

……

梁启超要捎的东西,除了信件、物品之外,最多的是稿件。前文说过,他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每月发行两期,作为主编和最重要的撰稿人,每期怎么能少得了他的文章呢?这时候可没有qq、电子邮件来传送,也没有使命必达的联邦快递。次日到达的飞机?现在莱特兄弟正在玩模型呢

即便是在美国,如果想给日本寄稿件,也只能先交到邮局,邮局再交给海上来回漂的邮轮,邮轮靠岸再转给邮局,邮局分拣之后再依靠人力送达。既然如此麻烦,还不如直接找熟人捎去呢,省时省力又省钱

见友人如此信任,孙元起自然满口应允。

一路无话。轮船在海上漂了近二十日,终于到达日本横滨。孙元起牢记嘱托,趁着靠岸休息的时间,下船把东西送到报馆。有心不带惹祸包刘斌,可同行没有一个会说日语的,又确实非常不便。只好勉强带上刘斌,路上不知警告了他多少遍,刘斌只好答应做回闷嘴葫芦。

到了报社所在的山下町152番,按了好久门铃,马君武才出来开门。见是孙元起送来梁启超的稿件,马君武大喜,连忙把师生二人让进屋里。

相比上次的喧嚣,屋里明显安静许多。坐了片刻,几乎没有听见任何人声。孙元起心中生疑:“君武,你们报馆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哪些学生呢?是不是朝廷的探子来过?”

马君武放下手中的茶杯:“您是问教育会的学生吧?不少字他们有些回国了,没有回国的也准备到东北去,配合日军作战,所以散了。”…;

“去东北,配合日军作战?”孙元起惊讶到目瞪口呆。如果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搞个投票,选举最痛恨的国家,日本绝对名列榜首。——注意,是痛恨,不是讨厌,否则谁能与泡菜国争锋?——配合日军作战?那不就是汉奸么

然而刘斌并无反常,马君武也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沙俄不是在庚子年强占了我东北么?在国际社会的干涉下,本来在今年应该退兵的,结果沙俄出尔反尔。据可靠消息,日本准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