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部分 (2 / 4)

处理,现在他的世界终于清静了。作为中华史上最为知名的皇帝之一,石敬瑭在史册上留下了一片骂名,越到近代骂的越狠,不论英雄还是枭雄,五代乱世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已经陌生,但每一个学习过中国历史的中学生都知道石敬瑭这个名字和他名字前儿皇帝的耻辱称谓,实际上就石敬瑭而言,他也绝想不到身后会如此臭名昭著,当初,他甚至都没想到会当上皇帝。

纵观石敬瑭的一生,他并不一个高瞻远瞩的人,明显缺乏战略眼光,也不具备吞并天下的野心,他在骨子里是一个天生胆小的人,他的一切行动都只是为了自保,当初被弃李从厚倒向李从珂是为了自保;反叛李从珂,甘当儿皇帝也是了自保;侍奉辽国,安抚藩镇同样是为了自保,总而言之,只要遇到一点风吹草动,他的本能反应就是先保自身无虞,至于这种本能反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就看不到那么远,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趋利而避害是人性本能,大家都能理解,但人性本能不仅于此,实际上,如果石敬瑭够高瞻、够聪明,他就会明白自保也分为很多种,老部下刘知远就曾给他指出过一种(多送契丹金银即可,不必割地加当儿子),老同事赵德钧也曾给他展示过另一种(与契丹约为兄弟之国),这些当然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举措,但总归还存有一定的底线,然而由于石敬瑭天生的性格缺陷,由于他骨髓深处替藏着的另类软弱,导致他几乎是不顾一切、迫不及待地选择了最坏的一种自保方式。

以石敬瑭的心理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当到河东节度使已是到顶,让他在乱世中带领一个帝国奔小康确实免为其难,事实上,从石敬瑭登基之后的一系列政务决策来看,他的确也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放大的节度使,而不是一国之君。历史的因缘际会将石敬瑭推上了他本无奢望的皇位,他干得很努力,直做到身心俱疲,可以说比五代不少帝王做得都好,然而他的问题并非是他勤政与否,而在于他一开始就错了,由于他先天的短视和自私,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成为他个人永远也洗刷不清的污点,而“儿皇帝”的污名则将他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二十四章 孙皇帝继位

石敬瑭的死亡宣告儿皇帝的消失,但后晋王朝还存在,还得有人继承和收拾石敬瑭留下的烂摊子。在石敬瑭临终前,他将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冯道叫来,又将小儿子石重睿喊来,命他向冯道磕头,接着叫太监抱起石重睿来放在冯道怀里,石重睿的年龄很小,因此可以置于冯道怀里,由于其他成年的儿子都在战乱中死于非命,石敬瑭只剩下这么一个年幼的亲生继承人。他向冯道的这番行动表示也很明白,就是请他当托,作为顾命大臣,担起托孤大任,辅佐石重睿做后晋的第二任皇帝。很多朝老臣冯道是朝中资格最老的官员,也是整个五代资格最老的官员,对走马灯政权的皇位更替细节比谁都熟悉,对石敬瑭的期望,他立马就应承下来。

然而石敬瑭刚一咽气,这位最受信任的冯大人就篡改了他的遗命,他与另一位石敬瑭的亲信大臣景延广(时任禁卫军总指挥)商量,认为当前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都不稳定,在这紧要关头立一个小儿做皇帝,小皇帝就容易被朝中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控制,君权必然旁落,断非国家之福。冯道虽然对刚过世的石敬瑭不讲信用,但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景延广也表示赞同,于是两人谋划了新的人选,对外宣布这就是石敬瑭的继承人。

此人便是石敬瑭的侄子加义子石重贵,早在晋阳时期,石重贵就已被干爷爷耶律德光看中,以后也一直在后晋担任军政要职,石敬瑭去世的那一年,他已被封为齐王,而义子继位在五代是家常便话的事,所以石重贵就被两人立为后晋第二任皇帝。于是在五代又多了一位养子当了皇帝,当初石敬瑭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