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部分 (2 / 5)

《赠诗僧道通》的诗:

雄豪而妙苦而腴,

只有琴聪与蜜殊。

语带烟霞从古少,

气含蔬笋到公无。……

查慎行注引叶梦得《石林诗话》说:

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趣,往往掇拾摹仿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体,格律尤俗,谓之〃酸馅气〃。子瞻……尝语人云,〃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气'也。〃闻者无不失笑。

东坡说道通的诗没有〃蔬笋〃气,也就没有〃酸馅气〃,和尚修苦行,吃素,没有油水,可能比书生更〃寒〃更〃瘦〃;一味反映这种生活的诗,好像酸了的菜馒头的馅儿,干酸,吃不得,闻也闻不得,东坡好像是说,苦不妨苦,只要〃苦而腴〃,有点儿油水,就不至于那么扑鼻酸了。这酸气的〃酸〃还是从〃声酸〃来的。而所谓〃书生气味酸〃该就是指的这种〃酸馅气〃。和尚虽苦,出家人原可〃超然自得〃,却要学吟诗,就染上书生的酸气了。书生失意的固然多,可是叹老嗟卑的未必真的穷苦就无聊,无聊就作成他们的〃无病呻吟〃了。宋初西昆体的领袖杨亿讥笑杜甫是〃村夫子〃,大概就是嫌他叹老嗟卑的太多。但是杜甫〃窃比稷与契〃,嗟叹的其实是天下之大,决不止于自己的鸡虫得失。杨亿是个得意的人,未免忘其所以,才说出这样不公道的话。可是像陈师道的诗,叹老嗟卑,吟来吟去,只关一己,的确叫人腻味。这就落了套子,落了套子就不免有些〃无病呻吟〃,也就是有些〃酸〃了。

道学的兴起表示书生的地位加高,责任加重,他们更其自命不凡了,自嗟自叹也更多了。就是眼光如豆的真正的〃村夫子〃或〃三家村学究〃,也要哼哼唧唧的在人面前卖弄那背得的几句死书,来嗟叹一切,好搭起自己的读书人的空架子。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似乎是个更破落的读书人,然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家说他偷书,他却争辩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孩子们看着他的茴香豆的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破落到这个地步,却还只能〃满口之乎者也〃,和现实的人民隔得老远的,〃酸〃到这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怜了。〃书生本色〃虽然有时是可敬的,然而他的酸气总是可笑又可怜的。最足以表现这种酸气的典型,似乎是戏台上的文小生,尤其是昆曲里的文小生,那哼哼唧唧、扭扭捏捏、摇摇摆摆的调调儿,真够〃酸〃的!这种典型自然不免夸张些,可是许差不离儿罢。

向来说〃寒酸〃、〃穷酸〃,似乎酸气老聚在失意的书生身上。得意之后,见多识广,加上〃一行作吏,此事便废〃,那时就会不再执着在书上,至少不至于过分的执着在书上,那〃酸气味〃是可以多多少少〃洗〃掉的。而失意的书生也并非都有酸气。他们可以看得开些,所谓达观,但是达观也不易,往往只是伪装。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至于近代的知识分子,让时代逼得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因此也就不再执着那些古书。文言渐渐改了白话,吟诵用不上了;代替吟诵的是又分又合的朗诵和唱歌。最重要的是他们看清楚了自己,自己是在人民之中,不能再自命不凡了。他们虽然还有些闲,可是要〃常得无事〃却也不易。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早些时还不免带着感伤的气氛,自爱自怜,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这也算是酸气,虽然念诵的不是古书而是洋书。可是这几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