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部分 (2 / 4)

醉挡脸拉住对方的大将,幸免于难,被人称颂不已。郭子仪这“单骑见胡虏”,不仅毫发无伤,而且引敌为己用,比关二哥厉害多了。

若单纯论战功,中国历来不缺少战绩卓越的名将。比如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大破匈奴,一直打到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贝加尔湖),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又如唐代的李靖,在助太宗皇帝一统天下后,又北进消灭了*厥,逼得突厥人只能西进,后来在西方建立了土耳其帝国。还有宋时的岳飞、明时的徐达等等。但我认为,他们都恐怕不能与郭子仪相比。

不错,这些将军都是经百战,他们地功绩,都是站立在无数敌人的尸骨上的,像李靖、岳飞军旅一生,竟然未曾一败,是当之无愧的战神。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名将军,他们对国家的重要性还是不能与郭子仪相提并论。汉代没有霍去病,照样有人打退匈奴;初唐没有李靖还是强大的唐朝;宋朝岳飞的朱仙镇战役,也只是消灭完颜宗弼一部兵马;没有徐达,朱重八照样当皇帝。也就是说,这些将军虽然功勋卓著,但还不能算是国家的立足根本。俗话说:地球没谁还照样转。不过,中唐如果没有郭子仪,那天下或许就真的不姓李了。

当时不仅有安史作乱,外有吐蕃虎视眈眈,内有周智光、李希烈、仆固怀恩等朝廷方镇大员谋反,民间也是“群盗蜂轶,连陷县邑”,浙东袁晁、浙西方清、苏常一带的张度、舒州杨昭等民间力量也是纷纷起义。大唐江山一直处岌岌可危之中,如果不是郭子仪平叛、御边得力,江山恐怕已经易主。

也许有人会提出与郭子仪同时代的李光弼,同样也是大唐中兴的主要功臣,战功也不差吧。《新唐书》虽然把李光弼莫名其妙地许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纵观两人所经历的战事,郭子仪战功更多一些。并且李光弼只是参与了安史之乱,没有参加后期的边境保卫战,所以任后人以诗诵史说郭子仪:“一代威名迈光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为什么要写郭子仪(2)

富有官场谋略,这是郭子仪与绝大多数名将不同之外。他不仅仅是赳赳武夫,而且在官场之上也是如鱼得水,是政治上的常青树、不倒翁。

作为一名手握军权的大将,最忌惮的就是和皇帝搞不好关系。尤其是将军们功高震主,让皇帝认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时,更难有好的下场。最为突出的是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功臣韩信、英布、徐达等人,几乎全被皇帝或明或暗的手段干掉,赵匡胤的手段较为温和,采用“释酒解兵权”的方法,把石守信等人赶回到老家去。

郭了仪平息安史之乱,数次击退吐蕃入寇,以一已之力扭转战局,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仅是功高震主,而是功高盖主。在他掌握全国大部分兵马时,也曾有过上下沉浮的经历,每一次郭子仪都冷静面对,最终获取皇帝的绝对信任。他手握手权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八十多岁时仍领辖重兵,画像入凌烟阁,手持铁卷,进封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封汾阳王,得到荣誉自己都数不清。

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后,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唐德宗亲往安福门哭送,赐谥号 “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

作为一名身处政治漩涡的权臣,仅仅和皇帝搞好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和诸位同僚相处融洽,郭子仪可谓深谙此道。

中唐时期由于政局不稳,官员派系林立、更迭不止,就连手握权柄的宰相也是走马灯似的换了不停。同僚中也不乏李光弼、鱼朝恩与其有怨的官员,也有李辅国、元载、卢杞等得势小人,郭子仪根据每人的特点,采取对应的待人方式。有怨的冰释前嫌,面对小人也相谈甚欢,很有种“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