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部分 (3 / 5)

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西北二十馀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也就是说,这些小国受吐蕃的制约,想向唐朝进贡也来不了了。

周围小国向我国朝贡,是汉、唐两代的特权,当时各国也特别喜欢向我国来朝贡,尤其是盛唐时为最。太宗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 ;道路不绝 ;每元正朝贺 ;常数百千人”,玄宗时,唐朝共设供朝贡的馆驿就达到了1639 所。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国家眼巴巴地前来朝贡呢?难道只是因为仰慕我国的先进文化或慑于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当然是不可能的,那种自居天朝上国,四夷皆蛮化之人应该来服的说法纯粹是扯淡。这些国家前来上贡,因为有好处在里面。

第一,是名份。某小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前来朝贡。既然不是平等的身份,唐皇总要给人家一个名份吧,于是唐皇就以“天可汗”自居,就赐给他一个某某国主的名份。

这个名份对大唐来说,无所谓,只是红口白牙张张嘴这么一说,但对小国主来说就有重大意义了。回去之后可以在全国内大这宣传,确定自己稳固的统治地位。难道他就必须有八杆子打不着的唐皇帝册封吗?貌似没有什么必要性,但事情往往如此。

比如我国与印度的国土分割线,印度某要以某位与两国毫无关系的麦克马洪定的线为界。钓鱼岛,日本人也说是美国同意属日本的,其实美国远在地球的另一边,历史上也没占领过,但日本就是拿他说的话当真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五章 扩边之战与争相朝贡(2)

第二,是财物。大唐国主的策封,不能只是说说吧,至少也得给点赏赐吧。比如大印、紫绶什么的。平时的朝贡,这些偏远小国都拿出宝物,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人家来的可不止千里,这仁义就更重了。

至于送的礼品,是什么东西都有,可以是粮食作物,大米、豆子之类的;也可以是当地特产,玉石、宝马什么的,甚至也可以是“人”。其中最出名的贡人,就是“昆仑奴,新罗婢”。

唐传奇《昆仑奴》中的崔生看中了郭子仪家的歌女红绡,有大本领的昆仑奴夜入郭府把红绡偷了出来,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所以京剧把这段又叫《盗红绡》。只是这位昆仑奴本领高强,恐怕不是当贡物送来的。

收到补品后,我泱泱大唐,当然也不能小气,金银、绸缎都得给一些,少了都不能体现我大国的风度。于是各国朝贡者都乐得合不拢嘴,抱着礼品回家。

第三,是军事依仗。有些小国受到了临国的欺负,就哭着到大唐来。抱着唐皇的脚哭道:我可一直给天朝上国朝贡,现在我受了欺负,您可要为我作主啊。

不过出兵可不是小事儿,唐皇不会有求必应,也会仔细掂量掂量。方便出兵的就帮一下,过于偏远的,就言语安慰,大不了再多给点金银。

第四,当然也有心仪大唐风采的。反正到了大唐后,由大唐包食宿、包双程路费,就当前来进行一次免费旅游吧。即使不想旅游,也可以朝廷经商吗,还不要各种费用,这好事哪里去找。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肯报销赴美旅游的全部费用,会有多少人主动前去?

从各方朝贡的意义上看,首先树立了大唐天朝的威信,其次也活跃了贸易,并且也促进了大唐对外的文化、信息交流,一些稀有的物品、粮食作物,以及一些别样的工艺手段流传我国,也促进大唐经济的发展。

不过到大唐朝贡的国家实在太多,并且经常排着长队拥拥而来,以至于成为唐朝政府的一大负担,有人主张“却其贡”,也就是不收朝贡,言下之意,来的费用也一律不承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