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每年的岁入大概两千多万两,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有固定的用途,例如文武百官的俸禄、各地藩王的俸禄、天下卫所的军饷等等,当然,也包括宫内的开销。
户部每年会从太仓调拨一百万两金华银入内库,供应皇帝开销。
这一百万两听起来很多,也是皇帝可以随意支配的,不过皇帝却不能随意支配。
这句话有点绕,但是解释一下就很容易弄明白。
内库归皇帝所有,按理来说内库的银子自然也都是皇帝的,但问题是,这一百万两听起来很多,却要支持整个皇宫的开销,包括皇室日常花销、在京武臣和宦官的俸禄、皇帝给文武大臣和番邦使节的赏赐等等,这杂七杂八的算下来,其实皇帝能随意调用的银子其实并不算多。
原本大明的财政体系并不是这么运作的,洪武六年,太祖改内府库为内承运库,掌大内库藏,实际上就是由内承运库掌握着整个大明的财政收入,太祖朱元璋精力旺盛,通过内承运库管理调拨大明朝廷的绝大多数财政,后续的太宗、仁宗、宣宗也一样照此办理,所以才有了太宗朱棣在刚打下天下没多久就能几次远征漠北,派遣郑和出海南洋的事情,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太上皇朱祁镇登基之后开始的。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因病薨逝,只有八岁的朱祁镇登基,朝政就此落入杨士奇、杨荣、杨溥的三杨内阁之手,太皇太后张氏负责决策。
不得不说,三杨的确有能力,太皇太后张氏也称得上是一代贤后,但问题是,有能力不代表立场就正确,三杨主政之后,对外第一件事就是从安南撤军,从而使大明丢掉了安南这么一块产粮地,顺带还打击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武勋集团,第二件事就是在麓川开战,以叛军思任法来消耗云南沐家的实力。
但是三杨忘记了一件事,麓川和安南不一样,安南和大明的边境群山环绕,但过去了就是红河平原,而麓川位于云南,那里才是真正山高林密、烟瘴密布的地方,左都督方政全军覆没,黔国公沐晟暴毙,沐晟的弟弟沐昂继任统帅,继续和思任发开战。
战事又持续了一年,朝廷的财政愈发空虚,当初从安南撤军,本就是因为军费开支过大,如今在麓川开战,节省下来的那点军费又全都丢了进去,三杨自然不肯,恰巧这时候基本上已经控制了麓川的思任发遣使上贡,三杨就此下了个台阶,和思任发停战了。
没过一年,王振为了替朱祁镇重振军威,力主重启麓川战事,正统六年五月,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担任总兵官再次和思任发开战,而为了应付军费开支,王振不得不答应三杨一个条件,那就是允许户部另立太仓库,储存朝廷税银,支配和管理权全部属于户部,皇帝不得轻易插手。
至此,朝廷的财政正式一分为二,大部分由户部掌管,少部分由皇帝掌管,当然,朝廷的绝大多数财政支出也都由太仓支取,皇帝的那部分就由皇帝自己管理。
虽说的这样分配的,但是实际上却没有这样执行,大臣们有事没事就想方设法从内库中弄银子出来填补国库缺额,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先是从内库支取了一笔银子犒赏保卫京师的将士,后来为了重建三大营和今年与也先开战,朱祁钰又没少掏银子,眼下还是年底,朱祁钰手里没有多少存款了,所以这两万两银子才让他这么为难。
当然,朱祁钰还有皇庄的收入,不过这些收入主要是供后宫使用的,现在掌握在汪皇后的手里,朱祁钰不好去她手里拿过来。
其实陈循的办法很简单,在年初拨付银两的时候直接加上两万两就好了,毕竟大家都知道,皇帝手里的确没什么银子,虽然今年和也先打了一仗,但是因为时间短,朝廷的开销并不大,陈循估计太仓里还能有一些盈余,增加两万两,内阁也会给圣天子朱祁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