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部分 (2 / 5)

来的现在的中青年一代,长时间处身于大小传统齐遭毁坏的环境,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他们身上的文化含量累积得不够,难免精神气象显得单薄而不够从容、不够厚重。

至于如今的少年和儿童,教他们的老师大都是民族固有文化的缺氧者,流俗的电视文化、浅薄的搞笑、逻辑错乱的“脑筋急转弯”,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外时间。他们错把猪八戒、孙悟空当作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全部,以为“康乾盛世”比现在还要好。春节觉得没意思,喜欢过圣诞;中秋节不好玩,就过感恩节,也吃火鸡,虽然不知道感谁的恩。如今的生活时尚,是一切层面都追求和国际接轨,五四时期的“西化”主张反而成了光说不练的小儿科了。

前些时卸任的台北市文化局长、很有名的女作家龙应台,不久前写了一篇极好的文章,题目叫《紫藤庐和星巴克之间》,她说:

“现代化”是很多开发中国家追求的目标;“全球化”是一个正在急速发生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已开发国家盘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中国家在趁势而起的同时暗暗忧虑“自己不见了”的危险。那么,“国际化”是什么呢?按照字义,就是使自己变得跟“国际”一样,可是,谁是“国际”呢?变得跟谁一样呢?

龙应台长期住在德国,她为欧洲传统保护得完好感到震撼。她说她满以为会到处看见人的“现代”成就的骄傲展现,但是不断撞见的,却是贴近泥土的默不作声的“传统”。

现代化和传统的重建,都不应该是表面文章,而需要扎扎实实地做,需要非凡的创造力,需要用文化搭建和传统衔接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际上并行一个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的过程。不能说我们在这一方面没有成绩,但由于长期与传统文化脱节,似乎一时还不能完全找到与传统衔接的最佳途径。“病笃乱投医”、“事急乱穿衣”的现象,每每有之。人们看到的,大都是比较浅层的模仿或没来由的怀旧,而缺乏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底蕴。何况一些影视作品不着边际的“戏说”,尤其“清宫戏”的泛乱,还把刚刚开始的重建传统的努力,弄得不明所以以至失去准绳。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总之“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传统就活在我们中间了,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它的优秀者必成为涵蕴传统味道的现代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10)

至于文化传统的重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具体实施、采用一些什么样的办法。当然可以列出一些可以着手的方面,例如中小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文本的经典阅读、文化典范的保护和开放,礼仪文化的训练和熏陶。

主持人:刘先生穿着中式衬衫,带给我们一场很好的学术演讲,回眸中国历史,畅谈中国文化,讲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价值取向和作为传统文化背后精神链接的文化传统,两者合二为一即中国文化,勾勒出不同“历史时刻”的历史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多元的文化形态以及中国文化包容性的文化特质,还有刘先生自己的学术发明、最新见解,使我们在对历史和文化的遥远想象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从中我们当然能够感到刘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挚爱,也正是由于有这份执著的情感,才会对最后说到的那些社会现象那么痛心疾首。文化离不开历史,文化也就是历史。文化制约历史,历史又打造文化。这又可见出历史细节的分量,刘先生和上次为我们讲《中国:被延误的现代化》的雷颐都举了李鸿章的例子。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办得有声有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