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部分 (2 / 4)

倦求索的心境:“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华盖集·〈自选集〉自序》)这些自述,包含了关于自己的《野草》、《彷徨》与他那时“荷戟独彷徨”心境之间的关系,它们所产生的思想情绪的根源,也说明了散文诗《野草》里那些“小感触”,隐含着怎样一种沙漠里走来走去的孤军奋战者的痛苦与沉思。它们是与叙事书写不同的内在情感世界哲理化了的结晶,一种深层情感意识的艺术凝聚与升华。《野草》将五四时期产生的哲理性美文提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它比《呐喊》、《彷徨》更深邃更神秘也更美。它展示了一种接受者必须更具有驰骋猜想力的文学心理空间。

二.《野草》的生命哲学

我过去的现代文学老师川岛先生,是鲁迅的朋友,《语丝》杂志的创办者。他告诉过我:他常去鲁迅家里去他取写好的《野草》稿子,很幸运是《野草》各篇的第一个读者。但对于《野草》许多篇,读起来觉得很美,可是大都看不懂,但又不好意识一篇一篇去问鲁迅先生,只好不懂装懂,当着鲁迅先生的面,还要说:“很好,很好。”这样的作品接受情况,透露一个艺术上信息:《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征性。不满足于当时一般闲话或抒情性美文的传情达意,而将从现实和人生经验中体悟的生命哲学赋予一种美的形式,创造一种特异的“独语”式的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写作《野草》时的一个非常自觉的追求。这里先讲哲理性。

这是70年多前的一条很有趣的材料。鲁迅《野草》在《语丝》上还刚发表了11篇,经常出入鲁迅家里,并为《语丝》同人的章衣萍,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述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2)

鲁迅先生的后园养了有三只鸡,这三只鸡自然是朝夕相聚,应该是相亲相爱的了。然而也时常争斗,我亲眼看过的。

“鸡们斗起来了。”我从窗上看去,对鲁迅先生说。

“这种争斗我看得够了,由他去罢!”鲁迅先生说。

“由他去罢!”是鲁迅先生对于一切无聊行为的愤慨态度。我却不能这样,我不能瞧着鸡们的争斗,因为“我不愿意!”

其实,“我不愿意”也是鲁迅先生一种对于无聊行为的反抗态度。《野草》上明明的说着,然而人们都说“不懂得”。

我也不敢真说懂得,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自己却明白地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古庙杂谈(五)》,1925年3月31日《京报副刊》

这段非常生活化的叙述,应该说是真实可信的。它在无意之中给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读者的反映: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人们普遍地都说“不懂得”;一个是作者的自白:“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了。由此看来,鲁迅自己是毫不遮蔽他对于《野草》生命哲学承载的创作追求与传达意图的。

因为大都是针对不同缘由而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