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部分 (3 / 4)

上形势也发展到那个时候了,光绪皇帝决定变法。于是有了戊戌百日维新运动。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过激。实际上我们看看,康有为他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宣传要立宪,要君主立宪。但是一到变法的时候,他们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那些变法的法令没有一条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不提这个。他们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反对力量已经很大了。变法条令主要是发展工商,允许民间办厂。中国从前是不允许民间办现代化企业的。

康有为他们认识到新学不新,就是西方的那种学校在中国办得很艰难,读书人都不愿意上西式学校,还要走科举道路。他们认为这束缚了中国知识界的心灵,要废除的话,应该废除这个。但是在戊戌维新的时候,绝对没提出这个。他说,我若是提出这个,就断了天下读书人的生计了,会群起而攻之的。我只能一步一步来,先改变科举的内容,不考八股,改成考策论。

所以,这些提法很温和的。

虽然光绪已经亲政了,但是这时的实权还是在慈禧手中,哪个重大事件、决策,光绪都要到颐和园去请示慈禧。慈禧搞权术确实厉害,她开始对这些并没有提任何反对意见,也没有表示赞成,只是说你看着办,你觉得对我们大清王朝好,就可以办。但有两点是不能变的,一个是礼仪不能废,(可以看出中国始终把这个看得最重)一个是服装不能变。余下的你都可以看着办。

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和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一直在争权夺利。帝党主张变法,后党从观念上实际是反对变法的。但慈禧很老练,她不动声色。变革总会出现失误,她等到出了事的时候才会说话。这是搞政治的人的一个手腕,也是搞政治的一个规律,总要得到适当时机才会说话。

慈禧采取了三个措施——现在分析是很厉害的——第一,她把自己的亲信荣禄任命为直隶总督,这就是把京城附近的军权收归自己手中了。第二,她强迫光绪把翁同和给开了,当时帝党兵没有多少权力,唯一掌了特别大权力的就是翁同和,他权力大,又是光绪的老师,又跟康有为直接联系,所以赶走了他,帝党的力量大大削弱,而且光绪和康有为之间没有了桥梁。第三,以后凡授二品以上的官职,接受者要到慈禧跟前谢恩。你想啊,慈禧已经把权力交给光绪皇帝了,二品以上大臣谢恩按照道理应该到皇上跟前谢恩的,但是慈禧这么说,这实际是给官员一个信号:你们不要以为权力在皇帝那儿,实际是我控制局面。那些大臣都在官场上混了很多年了,都明白这个意思,知道是慈禧控制实权。

维新派做了两件事,却使保守派的势力大增。第一,就是维新派没有力量提出政治改革,于是提出行政改革。那时清政府财政很困难,政府机关里养着大批的闲散官员,有些机构也成了摆设,闲差闲职太多。康有为提出撤掉这些衙门,那些官员也重新安排。大家可以想见,这一下得罪了多少人,很多人跑去慈禧那哭诉。第二,有关八旗子弟,八旗子弟生下来就有一份俸禄,不用工作。这些人都靠国家养活,可这时国家已经没钱了。康有为提出养活八旗的政令也应该去掉。

。 想看书来

中国:被延误的现代化(6)

这些做法都得罪了大批有权势的人,使这批人都站到了维新的对立面,而慈禧本身又反对维新。所以,维新运动就推行不下去了。他们觉得很大的阻力在于慈禧,帝党后党的矛盾就特别激化。但是历史上阴谋诡计最深的那部分总是没有记载,只能根据其他记载来推测,关于这些有各种观点,我就不介绍了。

总体而言情况是,维新派想通过某种方式使慈禧就范,但这个消息被慈禧知道了,所以慈禧在9月21号就发动政变,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把光绪软禁了,捉拿维新派的人,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和英国大使馆的帮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