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部分 (2 / 4)

车开了上来。这时,张修才如梦初醒。

此时,三官山两峰的大火已经烧过了山腰。益州兵阵阵的惨叫声已然平息。由于峰顶树木较少,大火在接近峰顶的位置就熄灭了。不过,由于热往上走,张修相信峰顶的蔡军也同样摆脱不了成为灰烬的命运。

损失三千辆辎重车就不用说了。仅仅就这两座山峰的战斗而言,张修就是杀敌一千,损兵七千,太失败了。

而且。张修在感到失败的同时,还感到了蔡军士兵的英勇。一人视死如归,是比较容易的。一千人视死如归,就难以想象了。而今,这难以想象的画面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张修的面前。不由得张修不相信,不由得张修不佩服。

要是自己的益州兵也能这么英勇就好了。想到这里,张修不禁打了个寒战。如果按照这种七比一的消耗比例,自己五万大军就只能耗掉蔡军的七千士兵。但是,情报却显示蔡军有两万人左右。前景不妙,前景不妙啊。

……

咦?蔡琰不是降兵么?降兵怎么可能会这样舍生忘死的呢?不错。蔡琰是降兵。首战必胜,首战必轻松胜,这是蔡琰一定要做到的。

烧辎重,这个好说。无非就是地形上,一边有危险,一边没有。然后在有危险这边发动埋伏,吸引敌军。等到敌军被调动之后,再发动没有危险那一边的埋伏。而对于这边的人来说,虽然埋伏的位置不好,山也不高,林也不深,但是却一点都不危险。他们冲出去。与之交战的是辎重兵。降兵是降兵,降兵同样也是士兵。因而降兵早就知道辎重兵没有战力。因此,人人无畏,奋勇杀敌,快刀斩乱麻,很快就将辎重兵杀死。然后点燃了辎重车辆。

麻烦的是三官山两峰上的伏兵。这些伏兵刚开始的时候,距离敌军非常遥远。当然,这个遥远不是指水平距离,而是指到达所需要的时间很长的意思。既然遥远,那么就安全了。因而刚开始放火箭引燃少量辎重车,吸引敌军,这部分行动能够正常进行。

但是,后续敌军来了之后,敌军人数一多,就把山峰围住了。山峰上的蔡军就没有了退路。而这个时候,到底敌军吸引得如何还不知道。于是,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假若山峰上的蔡军害怕被山脚下的敌军包围,必然就会早早地下山撤离。那样一来,吸引敌军的效果将无法得到保证。焚烧敌军辎重的计划也随之无法实现。

现实的情况上,山峰上的蔡军并没有逃。他们一直坚持发火箭引燃辎重车。当敌军快要攀到山顶的时候,就一阵石头扔下去。他们成功地将前后数里的敌军都引了过来。并且,他们在石头用完之后,还发火箭引燃了山脚的树林,把七千敌军付之一炬。

是什么原因使两座山峰上的蔡军士兵如此英勇的呢?当然不可能是战前动员,更不可能是长官的命令。经常看到一些小说里面说,长官命令:“死战不退!”于是,士兵就死战不退。行吗?不行吧。相信就算是蔡琰也上到峰顶上去,与那些士兵一起死,估计也不见得就会有士兵愿意死。宁愿死战而不退却的士兵。一定不是刚刚投降的士兵。就比如田润的士兵,首次出现死战不退现象是在广宗,而不是青州。那个时候,首领已经与土兵建立了信任,结下了友谊。在长期的纪律约束之下,士兵才可能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蔡琰这边的士兵却不行。稍有压力,就难以保证士兵不会哗变。三官山两峰上的士兵完成了英勇的壮举,其原因,说穿了一点都不稀奇。原因,是因为另一座山峰。

当日,蔡琰站在垭口北望,只见连绵群山之中,一峰独秀,距离非常之近。这座山峰,就是三官山的另一峰。峰腰树木萌绿,林涛起伏。于是,蔡琰就想到了架设绳桥。

下来之后,蔡琰就安排士兵,把帐篷的棕绳拆下,编织绳桥所需的长绳。帐篷则以草绳暂代。绳桥的一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