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部分 (2 / 4)

的父亲始终没有放弃求学梦,对孩子说:“只要你们读书,花多少钱我去赚。”W8的大哥是村里恢复高考之后最早考出去的大学生。

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获得(4)

W8还谈到了跟文化资本的传承有关的一个概念——门风。W8的家庭虽然不能直接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但是,他们家的文化资本的积淀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因此,除非实在迫不得已而让W8 的二哥辍学,W8的父亲还是咬紧牙关,让孩子们上学。孩子们也在与其他家庭的比较中,发觉自己家族所具有的文化资本,即对于学习保持兴趣的门风。他提到他小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哭呀,闹呀,不愿意上学。但是我们家的孩子不管学习好还是不好,学是肯定会去上的。一早起来就往学校赶,唯恐晚了。可能是因为我家的门风。”他们这个家族现在有200多口人,没有听说过谁不想上学。W8认为这可能是跟遗传有关。而邻居展家的孩子现在每天都要拿鞭子赶到学校门口,而且展家现在还没有出过大学生,他家的每一代都不愿意进学校。

他们家这个村现在有四五家大姓,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出过大学生的还是那几家。在W8看来,在农村,原来地主的现在还是地主,原来富农的现在还是富农。因为她们愿意出去吃苦,愿意出去干。而“原来文化大革命时候的红卫兵现在还是红卫兵,只不过年纪大了”。由此W8认为:“门风很重要。门风就是前期教育,就是家庭环境,是老一辈对成长当中的儿女的家庭环境,父母在做人方面、为人处世好,他的子女出来绝对差不到哪里去。”

但是,赢得了读书机会的孩子,并不表示一定能够完成文化资本的积累,从而实现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换。他们会由于学习能力以及其他原因可能被淘汰,W8谈到他的姐姐虽然赢得了学习机会,但是被“文革”耽误了,没有考上,他说:“我姐姐读书我爸也费了不少心血,她那时候从小举革命的小红旗,底子太差,没有考上。”这跟我们前面所提到的W10 不同,W10 有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还有其他接受文化资本的机会,比如说做工农兵大学学员,因此,尽管W10的出生处于“文革”时期事件影响更深的年龄,但是她的家庭条件使她所受“文革”的负面影响反而小于出生在70年代初期的农村孩子。W10可以把“文革”时期的那段农村生活看作田园牧歌,但“文革”对于W8的姐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她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农村孩子在接受文化资本的过程中,竞争很激烈,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被淘汰,他们就更难有再获得社会流动的机会。

正因为农村孩子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更少,他们就会更坚定地抓住有限的机会,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文化资本来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W8的家乡高考升学率很高,有“状元之乡”的美誉。在W8的高中班级里,一个班有124个人,112人上了大专线。在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升学率和学习动机的时候,W8说:“我们那里穷哎,只有考出去才有出路,才有饭吃。城里人根本想象不到我们那里的那种艰苦:吃的住的用的都非常艰苦。考出去才有饭吃,考不出去就得种地。”W8坦陈,他当时主要就是怕种地。W8描述了当时的那种艰苦:“我们那时候读书非常刻苦,衣服就是那么一件,一打开教室门,城里的人去了恐怕会晕过去,气味太难闻了。准备高考,题海战术,每个人面前一个墨水瓶。学校要省电费,点着菜油读书,烟直冒,114人,114盏灯。开夜车一般都要开到12点,赶着把题作完,第二天还要上课。没完没了。早上5点起床,题没做完的话,还要赶着把题做完。114人,114盏灯,熏出来的。”学习条件如此艰苦,营养却根本谈不上,W8说,他们那时吃的全部都是土豆、咸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