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心理学书上看读到这个句子,觉得难于认同和做到,以为不过是虚假的说教学理,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是读到这篇小文后,就想起这句话来。原来还有人只是单纯的活着,单纯的拥有着生命,但是活得很“优秀”。就是看到这个形象的感受。
非常的喜欢,网上没有这篇文字,就亲自打字上来,发给那些最好的朋友看。
有时候在梦里就看见那个生物,那个“褐色东西”,卑微,肮脏,甚至显得低贱,就那么的蛰伏在那里,在城市喧嚣的广场上,像被人丢弃的一件粗糙的衣服。但是他不停的发着那个单调的音节。“啊…啊…啊…啊…啊”,一刻不停,日复一日。似乎是在表明他活着和存在的证明。他再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但是无论风霜雨雪,他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出现,这样的叫着。
在他的周围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喧嚣的尘世生活。谁也无法改变他,改变这个形象,无法改变那个顽固倔强的“啊…啊…啊…啊…啊”的喊叫。
那个声音一小时又一小时连续不断的叫唤着,直到整个广场只剩下这唯一的声音为止。万籁俱寂,他的声音仍在延续。
那声音似乎就是在表明,我在活着,而且在以我自己的方式 “很优秀的活着”。
喜欢这个生命。这个一直趴在地上却不放弃喊叫的人。
卑微的生命因为坚韧而美丽。想起尼采说的,the suffer has no right to pessimi*;受苦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想说,受苦人却因为没有悲哀而显得美丽和崇高。
有时候在黑夜里,反复的读那篇文字,字斟句酌的仔细读每一个字,仿佛害怕遗漏了字与字之间潜藏着的什么秘密似的,想要搞清楚这文字的魔力从哪里而来。我反复的品味那个形象,细致到每个细节,让他在我心目中更加清晰和强化。内心的喜爱越来越无与伦比。那个褐色东西,渐渐在黑夜里呈现出某种独特的意味,进而迸发出一种独特的有些接近神性的光芒。
那光芒将我照亮。生命渐渐坚韧了很多。
这么一个形象,让我无比喜欢也无比感动。
但是那代表了什么呢?有时候我想,他在我的心目中代表了什么呢?我说不出我的感受。
一个简洁有力的形象的言说远远大于一切复杂的思想语言。
那个形象一直在那里。这就够了。
他的倔强姿态,渐渐从纸面上脱离出来,衍化成了脑海中的一个象征,一个暗喻,某种神一样的存在。虽然这是一个蛰伏着的神,我们只能用精神的跪拜去景仰他。
我甚至想,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生命的真谛是什么?我就把这个“褐色东西”指给他看。看,这就是。
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一个符号。这篇文章虽短,但展现的这个形象毫无疑问是一个纯粹有力又美丽的符号。该怎么给它命名呢?想起有部德国电影叫《生命的标志》,觉得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名字了。
我去图书馆和网上寻找文章作者的资料。几乎没有找到。没有照片,也不知道她还写了什么其他的作品。文学编年史上没有她的名字。网络上也很难找到有关她的资料。她只是一个不知名的也没有影响力的作家。
但是她却写出了这样杰出的作品。我不敢想象,一个无名的作家同时也是这么伟大。
觉得好像完全不了解她,又好像非常了解她。一篇文章好像很少,却又好像已经够了。
唯一的资料里介绍到:这个我无比陌生的德国女人笔下的主人公总是陷入社会与他人的厌恶和敌视之中,只能固守身内的一方净土来避免受到更深的伤害。
也许这个“褐色东西”就是其中一个,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