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部分 (3 / 5)

中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规则与限制的威力,他们也会自发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群体的规范。

我们事先可能已经给孩子灌输了很多交往的规则,比如,“跟小朋友好好玩”,“不许打架,不许骂人”,“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只有让孩子跟小朋友们一起交往,真正给孩子练习的机会,我们才能确知孩子是否学会了这些守则。自然的法则,比我们教给孩子的更加复杂,孩子需要随机应变。比如,我们希望孩子不打架,不惹麻烦,可是,当别的孩子欺负你的孩子,而你的孩子真的不敢还手时,你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窝囊。

孩子之间的交往自有他们自己认定的平衡。我观察过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处理冲突的方式。当一个大他几岁的孩子强行夺走他用来挖土的铲子和小桶时,他理直气壮地说:“给我!”大孩子不给,他毫不示弱,语气更加强硬说:“给我!”僵持了一会,大孩子不情愿还,又慑于他的强硬,便赌气把桶和铲子扔了出去。小孩子跑过去取回来,举起铲子朝大孩子打去,两个人开始扭打起来。孩子的母亲在一旁观战,后来才把他们劝开。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而且很开心。其实,孩子天生会在交往中把握平衡。

看来我们做父母的实在不必因孩子间的冲突大惊小怪,也不必给孩子设定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以此限定孩子的言行。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交往、自然发展的空间,父母更轻松,孩子也才有机会学习灵活的交往技巧。

我害怕打针

每一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处理恐惧就是在跨越成长中的障碍。

我在儿童医院观察过给孩子打针时父母与孩子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孩子是打针时哭闹得最厉害的。我曾经看到一位父亲,取完药之后,拎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儿,朝注射室走去。孩子边走边泪眼汪汪地哀求:“爸爸,我不打针,我害怕打针。”“怕什么?有什么可怕的!”“打针疼。”“不疼!”“疼!”“不疼,爸爸说不疼就不疼!”这个孩子打针时不敢哭闹,但她的痛苦体验最深刻。

这是一个专制的父亲。他忽视甚至否认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只要求孩子服从。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一味受到压抑和忽视,很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或使孩子失去自我。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唯唯诺诺,却欺凌比他弱小的人,更可怕的是他还会用这样的方式管教他的孩子。

2~3岁(7)

另有一种父母,当孩子表示拒绝打针时,他们会说:“宝宝,打完针我们会给你买玩具,阿姨打针很轻,不会疼的。”孩子说:“不打,就不打!”“只要你乖乖地打针,你要什么我们都会给你的。”这种孩子打针时哭闹得最凶。他会夸大他的痛苦,希望别人关注他,满足他的要求。

这是一种溺爱的方式,孩子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一旦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施展一些小手腕来威胁,父母常常妥协。任性的孩子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的人可能和这种教育方式有关。

当孩子遇到类似的不愉快甚至是可怕的事件,父母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首先,理解、同情孩子当时的痛苦感受,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你可以说:“妈妈知道打针确实疼,我小的时候也有点儿害怕打针。”让孩子说出他的担心,惧怕,我们只需耐心地听着,抱着他,抚摸着他,给他安慰。

第二步,可以讲必须打针的道理,一定要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比如,可以说“你生病了,身体不舒服是吗?那是因为坏的小虫子(细菌)在你的身体里捣乱,他们很小很小,我们看不见,也没有办法捉到。阿姨(医生和护士)有一个好办法,她把好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