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取川、广、云、贵四省,各编字号,分别中一、二、三名。五十一年,以各省取中人数多少不均,边省或致遗漏,因废南、北官、民等字号,分省取中。按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中额。历科大率三百数十名,少或百数十名,而以雍正庚戌四百六名为最多,乾隆己酉九十六名为最少。
五经中式,仿自明代。以初场试书艺三篇,经义四篇,其合作五经卷见长者,因有“二十三篇”之目。顺治乙酉,山东乡试,法若真以全作五经文赐内阁中书,一体会试。康熙丁卯顺天乡试,浙江监生查士韩、福建贡生林文英,壬午顺天南皿监生庄令舆、俞长策,皆以兼作四书、五经文二十三篇违式,奏闻,俱授举人。诏嗣后不必禁止,旋著为令。乡、会试五经卷,于额外取中三名。二场添诏、诰各一,于是习者益众。直隶、陕西等省,至有以五经卷抡元者。五十年,增各省乡试一名,顺天二名,会试三名。五十六年,停五经应试。雍正初,复其制。顺天皿字号中四名,各省每额九名加中一名。大省人多文佳,额外量取副榜三四名。四年丙午,诏是科以五经中副榜者,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尤为特异。乾隆十六年,始停五经中式之例。
至历代临雍,增北闱监生中额,恩诏广乡、会试中额,均属于常额外也。乡、会试正榜外取中副榜,会试副榜免廷试,咨吏部授职。康熙三年罢之。乡试副榜原定顺天二十名,江南十二,江西十一,浙江、福建、湖广各十,山东、河南各九,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各八,广西六。取文理优者,不拘经房。康熙元年停取。十一年,取中如旧例。增云南五,贵州四。嗣是各直省率正榜五名中一名,惟恩科广额不与焉。雍正四年,准是科由副榜复中副榜者作举人,非常例也。
雍正五年,命各省督、抚、学政甄别衰老教职休致之缺,以是年会试落卷文理明顺之举人补授。乾隆间,屡行选取如例,大、中、小省各数十名。明通别为一榜。二十六年,廷议于明通榜外选取中书四十名,其馀年力老成、宜课士者,另选用学正、学录数名。报可。五十五年悉罢。此后下第者,于正榜外挑取帧�迹�便鞘�倜�虬偈���;崾远疃ㄋ氖���父鞴萆尚矗��实醚�樾稹4嗽蚺运巡┎伞①潞�彾嗷窠�碇�滓病�
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顺治八年,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宜遵成例开科,于乡、会试拔其优者除官。”报可。八旗乡、会试自是年始。其时八旗子弟,每牛录下读满、汉书者有定额,应试及各衙门任用,悉于此取给,额外者不得习。往往不敷取中。故自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八旗考试,时举时停。先是乡、会试,殿试,均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康熙二十六年,诏同汉人一体应试。寻定制,乡、会场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遂为永制。初八旗乡试,仅试清文或蒙古文一篇,会试倍之。汉军试书艺二篇、经艺一篇,不通经者,增书艺一篇。二、三闱试论、策各一。逐科递加,自与汉人合试,非复前之简易矣。
乡试中额,顺治八年,定满洲、汉军各五十,蒙古二十,嗣减满洲、汉军各五之一,蒙古四之一。康熙八年,编满、蒙为满字号,汉军为合字号,各取十名。二十六年,再减汉军五名。后复递增。乾隆九年,诏各减十之一,定为满、蒙二十七,汉军十二。同治间,以输饷增满、蒙六名,汉军四名。各省驻防,初亦应顺天试,嘉庆十八年,始于驻防省分试之。十人中一,多不逾三名,副榜如例。会试初制,满洲、汉军进士各二十五,蒙古十。康熙九年,编满、合字号,如乡试例,各中四名。嗣亦临时请旨,无定额。
宗室不应乡、会试,圣祖、世宗降有明谕。乾隆八年,宗人府试宗学,拔其尤者玉鼎柱等为进士,一体殿试,是为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