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发射区沿南北纵向的山谷而建,狭长的谷地不利于空气的流通,发射时产生的废气不易发散。再如,山地毕竟不如平地,交通运输还是受到很大的局限。蜀道上的成昆铁路、成渝铁路线上有许许多多的山洞,山洞开凿建设的标准直径是米,为方便运输,长征火箭只好“削足适履”,直径最大只能为米。目前,我国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火箭的长细比几乎已到极限,如果再要增加运载能力,其直径必须突破米。我国未来5米直径的新一代长征五号巨型火箭,将选择纬度更低、地势平坦开阔的海南作为发射场。当然,这是后话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970年开始建设,1982年交付使用。发射中心总部设在西昌市,发射场位于西昌市西北约60千米处的盆地间。发射中心主要由技术区和发射区组成,拥有测试发射、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系统。技术区是卫星进行装配、加注、测试及火箭水平测试的地方,位于发射场区不远的山坳里,测试厂房掩映在绿色的群山之中;厂房宽敞明亮;设备先进齐全。发射区有二号和三号2个发射工位及相应配套的技术测试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等设施。发射场四面环山;米高的活动勤务塔、76米高的发射塔架(也称脐带塔)和300多米高的避雷塔巍峨耸立在山谷的平地上,发射塔架犹如两座钢铁大厦从山峦中兀突出来,直插云端。指挥控制中心由电子计算机、数据传输、电视显示等系统组成。指挥大厅竖有一面巨大的电视屏幕,五彩缤纷的信号灯显示出发射阵地的实况和跟踪设备传回的图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兴建之初,曾?设计了3个发射工位,当初的一号工位是为中国发射载人飞船准备的。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个载人计划“曙光计划”的下马,这个工位没有建完就中途搁浅了。如今那里还残留着一些掩体和没有终点的铁路,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84年2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把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1985年,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1990年4月7日,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随后又相继把海外用户的澳大利亚卫星、亚太一号卫星、亚洲二号卫星、亚太1A卫星、菲律宾马部海卫星、亚太六号卫星、尼日利亚卫星等等送入太空。到2007年10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国内外卫星35次,已是技术、设施、?验都十分成熟的发射场。
我国所有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都是在西昌发射,其中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发射了5次,对于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嫦娥一号”卫星来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早已是老熟人了。“嫦娥一号”在发射中心的3号工位实施发射,可以说,她对于这个发射台也早已熟门熟路、了如指掌了。
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发射场主要承担发射任务的组织指挥,卫星测试的技术勤务保障。包括火箭和卫星的卸车、转载转运、吊装对接、测试、加注及发射,火箭一、二级飞行段的测量控制等,为发射任务提供通信、气象和其他技术勤务保障。
万里嫦娥一线牵(1)
千万不要以为发射升空的卫星是脱缰的天马,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了。事实上,无论天马飞得多远,它的缰绳始终牢牢地掌控在地面。无论它跑到什么地方,它的工作状况、身体状况,都在地面的严密监控之下。如果有了新任务,这根神奇的缰绳还可以随时对天马发号施令;一旦天马有个头疼脑热,地面还可以通过缰绳来为它把脉诊疗。这根天缰,就是航天器的测控系统。航天器发射后,测控系统便成了地面与航天器联络的唯一手段。
测控系统是对航天器飞行轨道、姿态及其各分系统工作状态进行跟踪测量、监视与控制的技术系统,包括三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