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月球密度怎么求> 第12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部分 (1 / 5)

芽翁庾樘岢龅那叭�阶魑�皆鹿こ痰囊弧⒍�⑷�诠こ蹋�慈啤⒙洹⒒兀�慈肓烁��业牧⑾畋ǜ妫�劣诤罅讲剑��侨衔�梢粤舸�院蟾�菔澜缈萍嫉姆⒄骨魇圃倬龆ā�

2002年金秋十月,中央专委(中央研究重大工程的专门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以他惯有的务实精神,批示道: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力争赶在印度前面探月。

2003年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了月球探测工程筹备动员会,确定了3人筹备领导小组,正式全面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前期工作。

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是一个值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大印记的日子,探月的轮廓在一次次缜密的描绘中一节节浮出水面,就像十月怀胎终于分娩—这一天,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批准“嫦娥”绕月工程立项,而且对后续工程,总理也作了批示:“建议纳入国家科技长远规划编制工作中充分论证”。

有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工程的组织工作就顺畅多了。国防科工委请出德高望重的“两弹一星”功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孙家栋院士负责?调构建工程框架。这是一位曾?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技术总管、敢于讲实话的航天专家。在“文革”的“红色”年代,他向总理告状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1969年,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时,他向周总理反映,“卫星的许多仪器被嵌上了毛主席像章,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总理说:“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们回去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周恩来的这番话,孙家栋果断地指挥大家按科学规律办事,成功地实现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顺利升空。

此时,孙院士召集了全国航天工程技术人员和月球科学家之精华,对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综合论证。这项论证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实现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怎样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有限的?费条件下,实施这一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只有完成科学的综合论证,才能使探月的科学目标通过可以实施的工程变成现实。这不仅包括工程的总体方案和五大系统的确定,还包括各部分系统之间的?调与组织;在综合论证中,不但要选择使用哪种运载火箭、卫星平台,还要解决怎样实现38万千米距离的精确的测控,选取怎样的奔月轨道等各种工程技术和理论问题。在一年多的综合论证中,孙家栋院士结合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集思广益,把众多的复杂问题像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然后去掉细枝末节,详细分析,直到抓住真正的技术核心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思路。在探月一期工程的综合论证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的深空测控能力不足。以前,我国航天器飞行的最远距离是距地球7万千米,我国的航天测控这只“手”最远也只能抓到这么远,那么利用现有的设施能否追踪上38万千米外的月球探测器,便成为了最大的难题。?过两年多的努力,孙院士带领一批专家足迹踏遍千山万水,数据分析千遍万遍,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落实了技术方案:用现有的载人航天测控网,再加上中国科学院北京、上海、昆明天文台组成的天文观测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可以完成绕月探测器的测控任务。

航天白皮书的味道(4)

深入的综合论证还表明,发射绕月探测器完全可以采用我国现有的火箭和卫星平台,从而用最成熟的技术、最可靠的性能和最低的成本来发射中国的首枚月球探测器。运载火箭将利用“长征三号甲”火箭现有成熟的技术加以适应性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