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儒道茶叶> 第6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3 / 5)

集了文武百官两千余人展开了大论战。儒教虽在其中,但这只是道佛之间的对决。

最初的论战发生于天和四年(569),在大德殿举行,武帝亲自出席,

聚集了数百名官员、道士和沙门。据《周书》记载,只是

——讨论释老义。

释,即佛教;老,即道教。儒教不在讨论之列。

建德二年(573)十二月,武帝出席,集群臣、沙门、道士

——辨释三教先后。

这里出现了儒教。按照优劣对三教排序,结果为儒、道、佛。次年五月,武帝再次下诏:

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僧尼)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道佛之争进入白热化,儒教却只在一旁观战,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道、佛打成平局,不分胜负。

无论是道教信徒还是佛教信徒,都是站在儒教的立场上。北齐颜之推(531—595?)在《颜氏家训》一书中论述了佛教的五戒与儒教的五常一致的观点。此观点得到了普遍肯定。

即便是在教养主义时代,儒教依然保持了与中国等身大的姿态。

。 想看书来

受试之儒(1)

经过了教养主义,儒教开始转变为受试主义,这种说法略带讽刺意味。北周武帝排除掉道教和佛教后,将儒教作为国家的思想基础,而儒教原本就是以国教的身份而存在的。汉代儒教之劲敌——曾号称国教的佛教已经不复存在,道教中的大多数人也都变身为隐者,逃离了世俗,于是儒教的对手都不存在了。受佛教的影响的老庄集团经过组织化、系统化后,成为儒教的竞争对手。然而,儒教几乎没有做任何努力,佛教、道教便被北周武帝认为过于陈腐,从此一蹶不振。之后,北周外戚杨氏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王朝。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宣称为儒教之国的北周政权体制,被隋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科举之前的官吏录用主要是通过中央高官及地方长官(郡太守)根据德目进行推荐。所谓的德目包括“贤良方正”、“直言”、“明经”、“有道”、“茂才”、“孝廉”。这些德目也有先后,其中“孝廉”为最上,若能以此被荐,那么很快便可出人头地。孝敬父母且清廉之人自然是儒教的遵循者。除“孝廉”外,其他德目也是如此,都属儒教的范畴。

该推荐法被称为“选举”,与现在的选举截然不同。古代的这种选举有一定弊端,通过推荐被录用的人,不得不听从于推荐他的人。这就很容易产生派系斗争。

推荐一方责任也很重大,如果自己推荐的人物有不合规矩的行为,那么自己将被迫承担连带责任,连坐也时有发生,甚至会丢掉性命。因此有才能之人往往很难从这种制度下诞生。工作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到处引发祸端,而平庸之辈却能相安无事。在这种体制下,锋芒毕露、才华出众者很难有出头之日。

由于承担连带责任后果会很严重,所以即便有符合条件之人,也不愿意推荐。于是“推荐”便被规定为一种义务。否则,官员们便会以“今年无符合条件者”为由,推卸责任。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山东淄川国推荐了公孙弘,当时公孙弘已年过七旬。此人年轻时身为狱吏,因过失被免职,之后在海边养猪为生。六十岁时再度出仕为官,作为出使匈奴的使节团员,由于不能正确传达皇帝之意,便告病还乡。七十岁时被地方官员再度推荐,他推辞说:“我是有过失之人,请推荐其他人吧。”然而地方长官不答应。公孙弘原本以为到了七十岁便可以高挂安全牌了,可没想到还是被地方长官再度推荐。经过地方长官的再三恳求,公孙弘不得不上京任职。年事已高的公孙弘在官界终于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