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前,人们渴望成为“君子”。有志之人希望可以从“小人”嬗变为“君子”。儒学便是教导人们如何成为君子的思想体系。它引导人们?
94儒教三千年不要成为被统治的小人,而要成为统治者的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儒者也作出了回答。
孔子曾感叹,他所处的时代“道不行”。他认为君子如果能够成为为政者或是为政者的候补,那么就应当努力成为改变“道不行”时代的政治家。他所期待的君子,并非置身于体制外施行改革的革命家,而是进入体制内部修正体制的改良家。科举制度实行之后,儒学便成为进入体制内部并取得官职的工具,被人利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孕育出了既非革命家又非改良家的体制派,儒教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如果孔子还活着,他一定会说:“希望看到我那个时代的儒。”
至于如何理解作为理想统治者的“君子”,我们应尽量利用孔子的语言来刻画君子的形象。《论语》中,虽然“君子”一词频繁出现,但却并没有形成关于君子应该如何与不应该如何的体系。
对于已经习惯了近代思维方式的我们来说,如果想要将“君子”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进行论述,那么就会将此设为一章,对君子展开彻底的论述。而《论语》中对君子的论述似乎是随心所欲,不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论语》的这种表达恰恰符合了中国的表达方式,与中国艺术也有相通之处。
正统的中国绘画,不采用阴影法和远近法。原因在于,不应固定事物的观察点。
从卷轴画和壁画来看便可一目了然。和读书一样,卷轴画要打开来看。假如画中有一个人物,那么首先出现在视线中的是画中人物的左手,而后才出现人物的正面。慢慢将画轴卷上时,最被卷起来的是画卷中人物的右边。
卷轴画是画在移动,而壁画则是观赏者在移动。两者同样都是视线不?
第五章 思变之道9595固定。
远处的风景或人物也都是慢慢过渡到近处,而不使用远近法。在画高塔时,绝不会在地上画出影子,因为一旦有了影子,视线便会被固定住。
北宋初期的画家李成(919—967)在描绘千里之外的远景时便采取了远近法,一时间出现了许多追随者。他从建筑物的廊下眺望楼阁及远山,以此来构图,极大地偏离了中国美术的主流,受到了当时评论家的批判。
他遭受非议的主要原因便是,将观赏者的视线固定在了一处。
文章刻画人物也与绘画有相似之处。假如要刻画一位大学教授,可以从站在讲台上、酒馆里、竞马场上、高尔夫场上等多个角度来观察。如果固定视线的话,写文章时便会束缚了手脚,难以全面形象地将人物刻画出来。。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具体的经验主义(2)
对于儒教理想中的“君子”,《论语》也是通过多个角度来刻画的。
其方式之一,就是和“小人”进行对比。
开卷第一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后继续写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是说,学问能够带来愉悦,对于做学问之人来说,即便别人不知道,或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不发怒,这不正是君子所为吗?
君子不应发怒,这只是针对自己没有得到认可而言,该发怒的时候就应当发怒。
《论语?阳货》记载: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意思是:那些传播他人之恶者、身份低微而诽谤居高位之人者、有勇无礼仪者、果敢却不讲道理者,都是君子应当憎恨的对象。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