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例为证: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孔子的发小,无所作为之人。一次原壤蹲在那里等孔子(孔子时代,正式的坐姿如同日本的正坐,蹲是比较粗鲁的行为),孔子看到后,便骂道:“这个人,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便用手杖打原壤。该死不死,原为比较恶毒的话,但由于对方是自己的发小,所以不太介意。原壤之母死后,孔子为其购置了棺材。作为孔子竹马之友的原壤,虽一生无所成就,但是孔子在看到他行为粗鲁时,仍然气愤地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责骂道:“哎呀,好好坐着。”
由此可见,“夷”似乎是对坐姿不雅部落的称呼,也或许是由于南方生活环境多潮湿,当地人担心弄湿衣服,不方便正坐,于是养成了蹲的习惯。东方有许多被称为“夷”的部落,如同称文明圈内诸国为“诸夏”一样,众多的夷族部落被统称为“九夷”。据《论语 ·子罕》记载: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当时通往中原的道路尚未开通,因此孔子常说些悲观的话。《论语·公冶长》中也有记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海,指中国东部的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乘船亡命海外。同样是亡命,而孔子选择了夷居住的东方。
或许当时有人想要去九夷之国,但嫌弃那里简陋(生活条件差)。对于这种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如果想要在那里居住,还嫌弃什么肮脏简陋呢?”
这样解释,便与认为乱世中华不如和平夷狄的说法想抵触了。因此,新注中——夷狄尚有治理国家的君主,而中华却没有——这样的解释更为合理,表现出对没有前途的中华充满了失望之意,从而将东方的夷地作为了亡命之所。
伊藤仁斋认为,孔子之所以选择要离开中华,前往夷地,是由于日本国比中华更美好。比卑弥呼时代还要早七百年的日本是如何将国内的信息传递给孔子的呢?当时的日本尚处于绳文时代,而在中华好比处于繁华都市时代,对于孔子来说,日本的条件确实过于简陋,而伊藤仁斋认为孔子向往日本的美好生活,这种解释也是种中华思想的体现。狄生徂徕的观点更为直接,他认为日本的优秀显而易见,根本无需从《论语》中寻找根据。徂徕的中华思想比仁斋有过之而无不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所谓夷狄(1)
《孟子》中有记载:“舜,东夷之人也。”舜是中国传说中的圣天子。尧舜被并誉为古代黄金时代的帝王,深受儒教的尊敬。而理想的圣天子如果出身东夷的话,就不应该对夷有蔑视之意。
1832年,在清政府施行锁国政策时期,被派遣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德”号为了调查通商情况,在各地引起了矛盾。根据法律规定,除广州外,其他任何地区禁止外国船只入港,于是各地官员严防阿美士德号停靠。“阿美士德”号来到上海港,向地方长官吴其泰出示了开港后可以带来可观利益的信件。吴其泰对其作出了公文回复,说明了上海当地限制对外贸易,要求对方尽快离开去广州交易。然而由于吴其泰在文中,称英国商人为“夷商”,“阿美士德”号对此极为不满,并提出抗议,声称不堪此辱,这关乎自己国家的颜面,大英帝国不是夷国,只是外国。
对此,吴其泰解释道,“夷”绝非蔑称,而是“外国”的同义词,并引用了《孟子》中的句子。然而对方并没有就此罢休。“阿美士德”号上有一位中熟知中国典故的传道士郭士立( Karl Friedrich Angust 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