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部分 (4 / 5)

年的分类)。先从全球化概念的研究面向观之。在政治面上,国际关系是全球化主要的探讨对象,国家主权是否在全球化潮流下被侵蚀,以及人权、艾滋病、全球温室效应等扩及全球层次的现象,都成为颇受关注的问题。在文化面上,宗教全球化、媒介全球化已成为新兴课题,而消费者文化在广告和传媒的创造和扩散下,突破国家界限影响全球各地。张家铭、徐伟杰:《全球化概念的发展——一个发展社会学脉络的考察?》。

经济面是全球化议题探索最多的范畴。Guile & Brook(1986)认为全球化具有两大意义:一是相较于先前美国所具有的支配性,在欧洲和亚洲经济上出现相对的实质成长;一是区域化全球市场的成长造就跨国企业在生产与分配领域上的成长。对跨国企业来说,“全球性在地化”(global localization)的策略即是充分运用全球化观点的产物,这是一种为接近并适应当地市场所采行的策略,意图在全球各主要市场内建立一个从研发、生产到行销各阶段均备的生产结构,是一种“在地性同化的”(locally assimilated)过程。Cooke,Wells, Guile & Brook,1992;第75页。

表7Giddens; Meyer; Robertson对全球化概念看法之比较提出全球化的知识

脉络GiddensMeyerRobertson探讨现代性的结果引发

对全球化的探究应用严谨的量化方法

研究世界体系模型从宗教研究的角度切入

全球化的探讨虽然出发点相异,但三者均以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理论“单因逻辑”为论述的对话对象认为Wallerstein太过强调

经济分工的作用认为世界政体在运作上

平行且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认为Wallerstein忽略了文化

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涵盖面向全球

化概念的“多因逻辑”兼论政治、经济、文化面向的全球化侧重政治与经济

面向的全球化侧重政治与经济

面向的全球化侧重文化面向的

全球化

总的来说,全球化是透过全球与在地之间进行镶嵌、辩证式的交融来进行的,全球化的发生是以在地化的形式展现,而在地化的运作又内含全球化的作用,两者间的关系既依赖又自主,是为一体的两面。至于某地区为何又如何能够全球化的问题,以及所谓全球化“化外之境”的存在,均意涵一项指涉。

某地区或某事务选择接受或排拒全球化,相当程度取决于包括当地拥有的自主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在地条件。在地条件乃全球化与在地化能否施展的着力点与重要前提。在地条件是否完备,以及是否具备与全球化兼容的逻辑,部分注定了该地区能否为全球化潮流所吸纳并加以适应,以在地化遂行个殊性的辩证式交融。诚然,基于不同历史、人文和发展进程的各地区所拥有的条件和特质相异,这些持续发展并处于变动中的条件将会影响该地的发展契机与发展程度。张家铭、徐伟杰,同前引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产阶层:现实与未来的角力(1)

台湾自1996年后,开始脱离低失业的黄金时期,2000年失业率达5�17%,2003年SARS风暴更把失业率推向高点。严重的是,失业人口的结构有了更明显更大幅度的变化。过去失业人口主要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或第二度进入职场的妇女,但近年失业却是因为关厂、迁移、业务紧缩等非自愿性失业人口,年龄普遍提高,许多都是有家有眷的所谓一般的主要生计支撑者,也因此许多家庭经济破产、家人关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