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茵低声念着,诗歌优美的旋律在她脑海里回荡。
作为名门闺秀,她读书不少,见识不凡,觉得这真是一首极为优美的诗作。
徐至摩心中颇为不解,他和林子轩住在一栋公寓内两年时间,只知道林子轩好玩乐,却不知道林子轩还有作诗的爱好。
而且还是这么美妙的诗句,这不科学啊。
“多谢林小姐这几日相伴同游,这首诗偶感而作,就送给你留作纪念吧。”林子轩把稿子递给了林徽茵,淡然道。
他说这话的时候表情极为淡定,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
隐忍了几天,终于舒畅了。
林徽茵对这诗很是喜欢,文艺女青年嘛,就喜欢这种抒情的调子,还是特意送给她的,自然格外欢喜。
徐至摩则面色不豫,想着是不是夜里也写首诗送给林徽茵,可思来想去,却发现很难超越这首《再见,康桥》,不由得犯难起来。
林子轩打脸成功,收拾行李,离开伦敦,去往法国,继续游历。
一个月后,他从法国乘船返回国内。
第六章 未来的路
林子轩站在甲板上,望着碧蓝的大海,心中没有涌现出万丈豪情,只是觉得无聊透顶。
这艘邮轮环境糟糕,食物糟糕,服务糟糕,在他眼中应该给三十二个差评。
可这已经是这个时代较好的远洋邮轮了。
没办法,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就要适应这个时代的生活。
还好他住的是二等舱,有独立的舱房,不用和其他人挤在一起。
三等舱是统舱,人员混杂,环境更为恶劣。
住在头等舱的大多是有身份和地位的外国人,还有些国内的政府官员。
整艘邮轮阶层分明。
邮轮上有不少中国人,大多是在欧洲的留学生。
在这个年代,欧洲才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让留学生心中向往,美国还没有成为超级大国,对留学生的吸引不大。
林子轩抱着好奇的心态和这些留学生交谈。
他们有些人抱负远大,忧国忧民,恨不得早日回国改变国家的现状。
有些人则想着回国找份好差事,过自己的小日子。
还有些人就是到欧洲四处玩乐,见识一下国外的娱乐生活。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获得了国外大学的文凭,成了海归一族。
民国成立后,取消了科举,兴办大学,注重教育,大学毕业后就有机会进入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
和后世一样,留学生要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更受到重视,更容易得到好职位。
林子轩不用考虑生计问题,却也要为将来好好打算。
他首先要理清林家内部的情况。
林家是个大家族,在松江有自己的纱厂和染布工厂,**染厂是松江纺织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出来的布匹在南方很有市场,甚至打进了北方市场。
所谓衣食住行,这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东西。
只要掌握了这些行业,不怕发不了财。
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林氏企业不仅在纺织业发展,还通过不同方式渗透进了上海的各行各业,和上海各大家族都有联系。
就林子轩所知,林家有意进入金融行业,成立私人银行。
不过大家族也有大家族的烦心事,那就是兄弟姐妹不齐心,林家老太爷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关系错综复杂,处处勾心斗角。
可以想见,一旦老太爷有个三长两短,必然会有一场狗血的家产争夺战。
在小一辈中,林子轩是长房长孙,深受老太爷的喜爱,是指定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