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部分 (1 / 4)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但都是我们的‘同胞’。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佛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建立的。哪一个不应该礼敬,不应该爱护呢?人人都应该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从前读书明理的人“敬圣敬贤”,跟我们现代工商社会贪、瞋、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在思想、心态上不一样。从前人敬圣敬贤,是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模范,取“见贤思齐”的意思;现代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让他赚一点钱,其目的在此。‘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就是为众生造福。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这是世间人的希望。但是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的果报是要好因缘才结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希求好的果报,是决定不能得到的。圣贤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圣人之志就是群众之心。只是圣人有智慧,群众迷惑颠倒,所以圣人教导大众修善积德,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报。

修善积德从‘爱敬’开始。先学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于人、物、事要真正‘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的菩萨修行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我们读《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从这里下手。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人,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他希望得到什么,都祝福他、帮助他能够如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心存爱敬。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成’,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这是举一个比喻。‘玉’是石头里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孔;“圭”是手上拿的。当时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用的记事本子,是作备忘之用。“圭”大,“璋”比较小。这些玉器在故宫里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汉的,历史的价值都非常高。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纯正可取;‘资’,是资助,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诱导他、要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自己以学生身分去参访善知识,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他见到善知识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会问他,你从那里来的?你到这里来做什么?你有什么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问与善财对答完全相同。所以这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