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9部分 (2 / 5)

激战近半个小时,摧毁了所有叛军的主战坦克。

只是,有6辆“哈立德”被叛军坦克摧毁,还有5辆bmp…3步兵战车中弹,包括4名担任坦克车长的行动人员在内的17名官兵阵亡,38名官兵受了重伤,而且以搭乘战车的步兵为主。

这场战斗,充分暴露出了“哈立德”防护上的缺陷。

说白了,就是装甲太薄。

至少有1辆“哈立德”是在超过3000米的距离上被m1a1打出的m829a1击毁,而且三名坦克兵全部阵亡!

能够隔着这么远打中“哈立德”,那肯定是运气。

问题是,把贫铀弹芯换成了钨芯的m829a1,在3000米射程上最多能打穿45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

也就是说,“哈立德”车体正面的等效防护厚度还不到450毫米。

显然,这只是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水准。

要知道,即便是防护能力最差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也就是“猴版”t…90s,车体正面的等效防护厚度都在500毫米以上,而以防护见长的西方坦克均超过550毫米,一些变态的主战坦克,比如“挑战者”2甚至达到了650毫米,“梅卡瓦”4因为动力舱牵制,某些部位甚至相当于700毫米。

只不过,“哈立德”本来就是二代车体加上三代炮塔的二代半主战坦克。

此外,源自t…72的自动装弹机存在极为巨大的安全隐患。

那辆“哈立德”被一枚穿甲弹彻底摧毁,三名坦克手全部阵亡,就是因为储存在车体里的炮弹发生了殉爆。

如果采用炮塔尾部隔离弹仓,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因为王栋还没有掌握政府军的控制权,所以装甲集群没有停下,继续向西突击。

只是,降低了突击速度,而且让乘车步兵全部下车。

不是说需要步兵为坦克提供掩护,而是避免给步兵战车陪葬。

开始,有30多名步兵因为搭乘的步兵战车中弹而受伤!

凌晨一点半左右,第三次装甲战打响。

这次,遇到的是政府军的主力,整整一个装甲营,24辆m1a1与30辆m2a3,还有数百名步兵。

激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从4000米打到不足500米。

对现代坦克来说,500米的交战距离,跟步兵拼刺刀差不多。

这场战斗,掌握主动权的是叛军。

可以说,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叛军始终掌握着优势,装甲集群更多的是在跟叛军耗时间。

“哈立德”的防护问题暴露得更加彻底。

在最初的十五分钟内,就有7辆“哈立德”被2500米外的叛军摧毁,其中4辆是被反坦克导弹击毁。

这个距离,“哈立德”对m1a1的威胁非常小。

主要是打不准!

结果就是,“哈立德”不得不使用炮射导弹,也就得停车开炮,而且要在导弹命中之后才能继续行进。

被摧毁的7辆“哈立德”全是在停车后中弹。

可见,在坦克对坦克的战斗中,由坦克炮发射的炮射导弹没有多少战术价值,甚至可以说是累赘。

其实,只要距离缩短到2500米以内,车长只会使用穿甲弹,不会考虑炮射导弹。

随着交战距离缩短,“哈立德”的坦克炮开始发威。

当然,车长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接下来的近一个小时的战斗中,“哈立德”取得了12比18的交换比,而且摧毁的全是m1a1。

在都能摧毁对方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是车长的临场发挥。

可惜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