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回首1993年巩俐> 第9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1 / 4)

怎么办?于是,刘心武特意跑到那个村子,告诉那里的农民,如何这般地编出阶级敌人搞破坏的情节。可惜,任凭刘心武怎样解释,农民就是无法圆满地编出这样的故事来。结果,《大路歌》自然也就不能出版了。这件事给刘心武的触动很大,他由此产生了放弃胡编乱造、力求写真实生活的想法。

这年夏天,刘心武在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偷偷地创作起《班主任》。他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据刘心武说,这是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积存已久的腹诽,其中集中体现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强烈不满。”〔77〕

写完之后,刘心武自己看了一遍,难免“心里直打鼓”,因为他明白,这是在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是,在发表欲的强烈支配下,他终于鼓起勇气,打算把稿子寄出去。没想到,在邮电局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女工作人员把刘心武的大信封认真地检查了一番,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小信封,便神情严肃地告诉刘心武,稿子里不能夹带信件,否则要收一元钱。刘心武一想,这可就划不来了,因为稿子当印刷品邮寄不过才几分钱。这位工作人员居然要一元钱!一气之下,刘心武索性不寄了。随后找了一个幽静的地方,拿出稿子,“再仔细看了一遍,竟被自己所写的文字感动。我最后决定,还是投出去吧,大不了发表不出来,还能把我怎么样?”〔78〕过了几天,他找了另外一家邮电所把稿子寄给了《人民文学》杂志社。最后,由张光年拍板,这篇小说才得以同读者见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 一部小说引起巨大反响,文艺领域开始“解冻”(4)

《班主任》发表后,读者反映颇为强烈,尤其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之后,影响就更大了。那时,《人民文学》每发行到一处,那里的读者就会来信。从当时的反映来看,褒贬不一。像冯牧、陈荒煤、严文井这些著名作家,“很快站出来支持”。但是,“反对的意见也颇强烈”。有人批评说,谢惠敏这个人物歪曲了团干部和进步青年的形象。也有人表示不满,说《班主任》是问题小说。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出现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一片光明。有人甚至给有关部门写信,指责小说是“解冻文学”。

这时,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又在大力介绍《班主任》,称刘心武是中国“伤痕文学之父”。而在那个时候,这样的“海外反响”越多,“便越令一些当事人侧目”。因此,刘心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心里都不是非常踏实”。〔79〕

就连外国人也有同感,多年之后,有位日本朋友见到刘心武还关切地问道:“你是不是差一点被关起来了?”

应当承认,刘心武写这篇小说确实冒了很大的风险。20多年后,他回忆说:“当时,我确实有‘闯禁区’的意识。因为,如果我还是个中学教师,可能我不懂;但那时我当编辑了,在那个敏感的圈子里,我知道有话要说,知道有点儿冒险,也感到有点儿怕。”〔80〕当他寄稿子的时候还想到其中的危险,正如他所说:“我的政治生命也全在这里面了”。〔81〕以致20多年后,刘心武回忆起来还觉得“恍若一梦”。

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带头讲出了‘人人心中有’,却一时说不出或说不清的真感受,也就是说,它是一篇承载民间变革祈求的文章。”〔82〕

对于这篇小说所产生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都有较高的评价。荷兰一所大学的教授这样写道:“在新作家里,刘心武是第一个批判性地触及‘文化大革命’的不良后果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全国的注意。他涉及了‘文化大革命’给作为其受害者的青年人正常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综合后果。”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称赞说:“伤痕文学”的第一次表露,“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