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最低20%所得阶层,每户年平均所得比率为15∶1,到1979年降为4�34∶1。这显示台湾在经济成长与经济公平上力求实现民间均富目标的努力。可是随着经济成就越大,此一努力似乎有限。自1981年起贫富差距再持续加大,由4�21∶1扩增到1997年的5�41∶1。陈瑞贵:《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性之研究》,台北:亚洲未来趋势研讨会2001年6月9日。
1�一个新中产阶层的壮大
台湾的社会结构在二战后50年里,经历了相当快速而显著的转型,具体地说,即是其阶级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和连续性的消长,如地主阶级的消失,小农阶级的产生;小农阶级的流失,蓝领劳工阶级的崛起;都市小资产阶级(不雇用家庭以外劳动力的小店东)韧性延续和削弱;旧中产(小雇主)阶层和新中产(专业白领和管理白领)阶层的同步壮大;以及资本家的凝结和坐大。萧新煌:《变迁社会与人群变迁——讲座》,台北:《阶级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崛起》,2003。
换言之,二战后台湾社会已经呈现出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雏形,尤其是在1980年代以后,此一变迁趋势特别明显。虽然它还在形塑当中,但明显的迹象是“传统”阶级(如小农、小资产阶级)持续式微削弱,“现代”阶级(劳工、中产和资本家)则上扬扩大,社会流动的频率则颇为可观。陈光兴:《台湾消费社会形成的初步思想》;台湾清大亚太:《文化研究室城市中华人的文化生产论坛——专文》。
。 想看书来
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2)
随着新阶级的崛起,上述垂直社会流动也在1990年代逐渐降低,过去大量涌现的“多元阶级家庭”势必将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未来“单一阶级家庭”的浮现。更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家庭主义”过去所发挥淡化阶级利益矛盾的作用将逐渐消失,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亦将加大。相当可能的另一结果是,阶级差异在下一世纪初将跃升成为集结、动员利益分配和价值冲突的主要来源。因此,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的问题势必成为21世纪台湾社会的冲突点。 萧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2�社会阶级的重新分布(见表1)
1990年代的台湾阶级结构已相当呈现出成熟的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色彩。在整个台湾,劳工是比例最重的阶级(40�3%),其次就是中产阶层(33�6%),其中,新中产阶层(24�9%)又远大于旧中产阶层(小雇主)(8�7%)。因此,新中产阶层已俨然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次阶级,其比例是24�9%。这说明此一新兴阶层在工商资本主义化的台湾已跃居很关键的位置。萧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表1台湾的社会阶级分布表单位:%台湾/1992台湾/1992Ⅰ�资本家2�3Ⅱ…2…2专业白领10�3Ⅱ�中产阶层 33�6Ⅲ�小资产阶级17�7Ⅱ…1旧中产阶层(小雇主)8�7Ⅳ�劳工阶级40�3Ⅱ…2新中产阶层24�9Ⅴ�小农阶级6�1Ⅱ…2…1管理白领 14�6样本数1089注:Ⅱ…2新中产阶层:为受雇者,不靠资本或劳力获取其阶级地位,而是凭其技能知识专业获得职业和阶级地位的白领阶级,这又包括Ⅱ…2…1管理白领:指的是那些负担管理其他员工工作的责任者,以及…2…2专业白领:指的是那些不负担管理其他员工之责,且在工作内容(如上下班、工作步调及工作内容三方面)亦不完全受人决定,而是由本人或别人一起决定之专业白领者。Ⅲ�小资产阶级:亦为自雇者,但不雇任何家庭以外之成员,同时本身所从事为农业以外之行业。有蓝领劳工和低阶的固定文书服务白领工作者。Ⅴ�小农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