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苗山情缘> 第49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部分 (1 / 5)

这时候,谢安公的想法,是不管大都督府的死活的。大都督发来上疏,称已将都督府从长江北岸边的荆州江陵,转移到长江南岸对面的松滋。上疏发来,孝武皇帝大殿宣读,引来一片朝议。有的说大都督这是要朝廷学着荆州,准备放弃江淮,在建康以长江为天险阻隔秦军。

有的反对,有的附和,大司马桓温公死去六年,桓家在朝野的影响力仍然不小。毕竟,桓温公是为东晋取得大片疆土的大将军和大政治家,当年他跺一跺脚,朝野上下都会觉得地震,有些人已经在背地里将桓温和桓家子弟,比作司马懿司马昭父子,要怂恿代替魏国曹家做皇帝。现在轮到代替他司马家唯一的王气了,北方早已是大秦天王苻坚等为主的国土,再也不会姓司马。

不过,谢家当道之后,谢安公在乱中有骚,颇得好评,朝野上下又转向附庸谢家,指望在两家的明争暗斗中谋得利益。朝廷里的司马王爷们,最热衷于此,皇权之下玩弄平衡,这东晋小朝廷,就在开始给后代一千多年的朝廷做榜样。稍微提及王家,东晋的王家好几个不同家族,说起来费章节。

历史上指的王和谢,就王家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的王家就是王羲之的会稽王家,会稽吴越之地,因会稽山得名,在今日的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王家早已淡出东晋政治舞台,王羲之父子,在家敬老爱幼不出来做官,王家此时的心态,不闻世外,不顾骚乱,正是好一个骚而不乱。而谢公是乱中有骚,谢家人与王家来往几代,爱找王家。

此时秦晋交兵,两家时常闹出分歧,这分歧就在乱与骚之上。王家不再多愿意出仕,对于谢家自鸣得意的骚乱感言,生出些不近人情,认为谢公有些沽名钓誉,有违清雅之道。谢家则认为,岂能在此江淮不宁之时不闻不顾,无关骚乱,便是鸵鸟心态缩头乌龟。

可怜王羲之,还想要多得几年阳寿,谢公捎带一封书信给他看,言下之意还是有所指责,称兵戈正作,逸少(王羲之的字)之时早去。王老叫来几个儿子,拿出谢公的信札,嘱托不可以为做道理,凡是安心守家保全一方便足够,别再想做王家过去的辉煌之梦,交待完没有几天,竟然与世长辞,就此一绝尘寰。

王羲之家之所以辉煌,可以用流传千古的话“王与马,共天下”来形容。王就是他们王家祖上,在琅琊山(今日山东临沂市),因为建议并辅佐东晋的开国皇帝,元帝司马睿,带着九十万军民南渡,在南京称帝建国有功,而传下来的一句。自己的后代成家立业,到王羲之时期,就只能在家享受清福了。

王羲之一生做的官职并不高,只是在家乡做过会稽郡刺史手下的长史又叫内史。因为被当时的扬州刺史,另外一个来自晋阳(今山西太原),正在朝廷上崛起的王家王述排挤,52岁的他就在原地辞官,不用它归,在乡居渡过二十四年。《兰亭集序》书写于25年辞官之前一段时间,看起来他心情向往回归,辞官的压力并不太大。

王羲之也不告诉儿子自己很生气,凡是活了一大把年纪,阳限已至,儿孙满堂个个都多闻善记、知识渊博。他没有带着什么遗憾离开。自己生平写的无数信札条幅,都给儿子们陈列在偏房。

儿子们早说死后就要与父亲灵位生匾供在一房,供子孙们一起瞻仰学习。虽然谢安从建康来信,可王羲之并不相信秦兵能打到建康江北,王羲之只是让儿子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世代不做官的道理。

王羲之也没有给谢安回信,还是儿子们根据父亲临终的交待,斟酌词句给谢安公写出一封信札,由谢公的外甥女婿,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亲自送到建康。白事也喜,这期间两家的互动往来,及不多说。

晋室在谢公的坚持下,不得不对山中各部族采取怀柔政策。对??郡就是如此,多年来没有给??郡派遣扰民的官员,山中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