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部分 (2 / 5)

争论的无非是个‘度’的问题。美国是标榜自由的国度,但滋生了爱滋病,这就过了;而我们现在有一些人‘盼着别人的太太是潘金莲,而自己的太太贤惠坚贞’,这是现代的西门庆,而不是真正的追求自我、善待个性。这个社会当然需要秩序,就连美国也只是辟出一些为正直人所不齿的红灯区,而不是我们动辄就兴起的‘全###动’。”

…………

座谈进行了两个小时,蒋立言觉得没有什么收获,虽然说了很多、听了很多,但没有明确的是非。这原本就是一个不明确的时代。座谈会还算热烈,大家都比较满意,许峰说这是文学社今年组织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希望蒋常来。蒋立言一笑,准备回去了。刚才已在心里投进了不少石块,虽然依旧浑浊,但已有了波动。

走出204教室,一个女孩子走到他面前,穿一身蓝色运动衣,留着齐耳短发,表情有些激动,好象鼓足了勇气似的把一张纸条递给他,然后扭身跑开了。

蒋立言与她目光相撞时,心里亦是一动。接过纸条来,却没有立刻看,等出了校门,独自一人时才将它展开:

“老社长:

我叫冯静,是大一的。刚刚加入文学社,对一些问题不大了解,所以只有听的份儿,从以前的社刊上读过你的诗作,很崇拜你。我写了三、四年诗了,却没有发表过,希望你以后多多帮助哟……”

诗集出版了。书名《飞翔的梦》,封面浅灰,四个字竖排,一号粗圆体,红色,好象青春瘦弱的身体里流着略显凝重的血;几只不知名的鸟类飞着,远处的树木、小屋隐隐绰绰,而身后是缓慢包抄上来的乌云。小32开,220页,在手里掂掂,蒋立言想找一架精密的秤称一称,看看自己这几年的心血究竟有多少克。

一时的感觉是有些陌生,封面、扉页及里面一行行长短不一的小铅字,与平日购买的别人的集子没什么区别,怎么会是自己的呢?客观的真实的感觉是:包。一包二十本,一共五十包,搬了十二趟,现在很安静地在墙角──码着。陈玲很高兴,拽着他要找一个小酒店,点上三两个菜,就他们俩,庆祝庆祝。他看了看满意的陈玲,感觉到自己的兴奋象一颗银针一样尖细,只闪了几次微光;多年层层淤积的期盼在瞬间化开,而得来的轻松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重量,把细小的兴奋包裹了,团在心肺间。他想起了肖伯纳的一句名言:

《青春雪》续篇 第四章(5)

“人生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得不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一个是得到了自己心爱的东西。”

市报文艺副刊发出了书讯,比第十二期《文苑》早了一个月,虽然范围只在本地区,但发行量却是《文苑》的十倍之多。头一个星期,蒋立言收到十四封信,其中老朋友祝贺并索书的三封,希望交文友、信友的七封,只有一封询问多少钱一本、如何购买;第二个星期六封,第三个星期两封……报纸宣传的有效期一个月,这期间,蒋立言只卖出了两本书,却转悠着送了三十六本。

陈玲安慰他:市报发的是书讯,没登地址、定价和欢迎邮购的字样,读者也多是坐机关的和退休的老头儿老太太,不是诗的阅读层面,能卖两本就不错了;况且从来信可以看出,已经把影响造出去了。当陈玲不在他独自一人时,他细细地读自己的诗集,几遍下来,以前写作时的感觉找到了;在高空中飞翔,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凄惶又真切了,他的两眼潮润,又一次肯定了自己已变得微茫的价值,他相信了陈玲的话,又安心等待了。

按原先的计划,他准备去市内高校开座谈会、签名售书。他第一个没有选母校,虽然有文学社许峰等人联合写来的贺信,母校有那么多熟人,一旦冷了场就颜面扫地了,他想先去别的学校试试。他选了师专,他的同班同学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