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3部分 (2 / 4)

不会落榜。

说完这两句闲话;几个春山书院的学生都望向第一与第二。

这两人并不是春山书院的学生;那个排在第二的是昨日第一个交卷的少年;排在第一的穿着朴素;两人都是十六、七岁;气度儒雅有些相似。

这第一、第二两个少年似是相熟;在春山书院学生聊天时;两人也在说话;话中也提及“书院”、“山长”这样的字眼。

春山书院这边的五个考生中;除去沈瑞是十四之外;其他四人都是十二岁;都是正要强的岁数。加上家学渊源;父祖叔伯是翰林出身;便也惦记在科举上争个先。

眼见第一旁落;第二、第三也没挤上;大家便都有些不自在。

沈瑞还罢;到底是同窗;也是春山书院出身;沈家书香传家不是寻常人家;可前面那两个小子;看着不过寻常人;怎么就占了先?要是真是才子;也不会熬到十六、七才开始应县试。

要知道;春山书院的师兄们;十六、七多过了院试;成绩好的乡试都下场了。

带了不忿;就有个小学生开口问道:“两位竟然是同窗么?出自京城哪家书院?”

第一那人笑着没有应答;第二少年扬着下巴道:“我们出自南城书院……

问话的那小学生听了;面上讪讪;立时熄了声。

南城书院不是无名书院;每年顺天府一地的县试、府试案首;常有南城书院的学生。因县试、府试案首在院试时不落第;南城书院的院试过关率便也高。这一点;并不亚于春山书院。

沈瑞闻言;眼睛却是一亮。

南城书院不就是田家书院么?虽早就晓得南城书院在平民书院中是翘楚;可沈瑞也没想到他们成绩会这么好。

不过真要论起来;南城书院的考生也占了两个便宜。那边的书院要求学生十六岁下场;同春山书院的小学生相比;他们多读了几年书;另外就是南城书院的生源;多来自京城低品官吏家与寻常耕读人家;在县试案首竞争这里;就比春山书院子弟有竞争优势。

南城书院传了几代人;桃李满天下;在北方士林极有人望。

要是三老爷真的专心教育;开创书院;就可以按照田家的模式走。

不过现在三老爷有心开始求仕途;开书院之事倒是不了了之;说起来还真是可惜了。

虽说知晓那两个少年是南城书院学生;与自家有渊源;不过沈瑞也没有去攀扯关系;依旧闭目养神;心中在思量这十个考生。

从穿着打扮来看;除了第一、第二那两个之外;其他人都是仕宦子弟。寒门子弟;想要鲤鱼跃龙门谈何容易。

怪不得后世提及科举时;将考籍分为“热籍”与“冷籍”。

祖上三代之内;有科举功名的人家被成为“热籍”;三代民人的人家或是其他匠人、商户人家则是“冷籍”。

清末状元张謇就是“冷籍”出身;冒了同县同姓人家的“热籍”应考。

大家都是早起;旁人见了沈瑞如此;便也纷纷效仿;偏厅里倒是一下子静了下来。

等沈瑞打了个盹;外头关闭考场的钟声的也响了起来。

外头已经大亮了。

又等了有一刻钟;县令领着四个吏员进来。

开篇是县令几句劝勉鼓励的训丨导;随即才将考卷发了下来;依旧是几页四书五经的填空题;还有两篇时文。

沈瑞因座位在正中间的缘故;正对着县令。

距离县令近了;看的也真切了;便见他眉心是深深地川字纹;紧绷着脸;倒是颇为官威的模样。不惑之年;还是区区县令;在仕途前程也上有限。

今日与昨日不同;昨日大堂内外二百多考生;县令一眼望过去都是人头。

现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