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准确的消息,包括祭仲在内的几个厉害角色都相继死去,同时,听说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他自己杜撰的,或者是手下人散布的谣言。
《左传》中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於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这和《史记&;#8226;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事情有相似之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刘邦把他杀白蛇的事情引申到自己是赤帝子的化身,许多帝王也都有这样的神话故事,以此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来得到民众的敬仰、信任和跟随。这是一种提高声望的高明手段,比那些自称是什么什么的后人的伎俩要聪明得多。
在郑国的百姓中,这个谣言很快就传开了,郑厉公正在犹豫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可以一搏的时候,强大的齐国政府派人找到了他,愿意出兵帮助他复位,只有一个条件:加入齐桓公为盟主的阵营当中。这种条件对于割城奉金的条件来说,只是一种口头的形式,郑厉公的心理是这么想的。他欣然答应了这个条件,在他看来只是国际上经常签的那种盟约,一张白纸而已,春秋的信义有时候小到就是一张白纸。
管仲得到郑厉公的答复之后,就派兵悄悄地帮助郑厉公复位。郑厉公把握住这个机会,从栎攻打下大陵,直逼郑国国都。《左传》庄公十四年传:“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
首战大捷,擒住了郑国政府特意派去大陵的守将傅瑕,郑国政府一直派重兵守着大陵,防备郑厉公偷袭,傅瑕这个人是很得力的将军,但他被俘后,为了活命,做了一回“吴三桂”,转了舵,帮郑厉公潜回国都杀了当时的国君子仪。“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但傅瑕终究没有吴三桂的福气和谋略,没有要求留守在大陵,回国都后就被郑厉公以“不忠”的罪名宰了。这样的叛徒一般来说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活下来做了大官;另一种被判不忠,一场空,杀了头,落个臭名。
在齐国的管仲时刻关注着郑国的战况,当郑厉公打进大陵的时候,他觉得万事OK了,郑国问题解决了;但是,当他听到郑厉公回国后做出的一件事情,不由有些担心这个人的人品和性格。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原来郑厉公与傅瑕有约定,免除他的罪名,回国后却出尔反尔,以不忠旧君,杀了傅瑕。可是,他的一个伯父却因为忠于旧君,也被逼死了(见《左传》中原文的对话情节)。这是一种矛盾,说明郑厉公杀人的理由并不在道义,而在他个人的喜好,所以,管仲因为这件事情感觉到这个郑厉公的性格可能表面一套,内心一套,老谋深算,这样的话,他的承诺或许就不是那么坚固。 。。
史诗的一页
醒来,没有赞歌,没有礼炮,也不需要赞歌,也不需要礼炮。去年的冬天,大地开始结冰,管仲却迎来了他伟大事业的第一个春天,历时两年的征讨,降服了中原三个大国,初次达成了以齐桓公为盟主的共识。
这天,管仲比平时稍微早一些醒来,冷冷的早晨,很安静。他很平静,今天,四个国家的首脑要和周王室的“钦差”单伯举行盟会,来共同结束这一次的征程,历史上第一次的成功征程,他现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