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哪里也不去了!朕要在这里和大明的军队决一死战,朕宁愿做战死的金国国主,也不做苟且偷生的亡国之君!”叶赫郝连在帐篷里发飙,托德尔泰不得不退出来,自己发布命令,让心腹们纠集信得过的能战部队,做好随时突围的准备。(未完待续。)
231装甲部队研究办公室
“朕哪里也不去了!”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坚定,从内到外的散发着一股王霸之气。可是如果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朕哪也去不了了!”,这就难免有些让人鄙视了。叶赫郝连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他不是哪里也不去,而是哪里也去不了了。
纵观整个包围圈,他能选择的突围方向甚至都非常难以抉择,向南突围到朝鲜半岛,日本人接纳不接纳,会不会转身就为了朝鲜半岛,把他这个可怜的筹码推出去,送给大明帝国?向吉林方向突围,他们的部队就算侥幸突破了大明帝国的包围,剩下的人会不会被反叛的太子殿下势力给歼灭掉?
这可是真真正正的左右为难,即便是托德尔泰,也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改变现在自己面对的问题。他可以算计到明军的攻击方向,可以预测到战场的情况变化,却完全无法提前猜测出太子在吉林突然叛变这件事情。
所以现在这数万金国叛军已经成了没有后路的孤军,即便是想回深山老林里打游击,也没有那个可能了。至于说指望这支部队打出什么逆天的战绩来,那就更加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情了。
到了现在这种阶段,用兵套路成熟的司马老将军,甚至已经将辽东战场上的军事重点,从围歼已经是瓮中捉鳖的叶赫郝连部,转移到如何安置数百万辽东难民这件事情上来。这场战争让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从盘锦还有凌海等地区,一直延伸到梅河口等新近占领的城市,到处都有大量的平民百姓等待安置,这也是整个辽东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个事情无法第一时间内解决,就会激起新的民变,然后让整个地区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到时候再想让辽东地区安稳下来,那就是一个更难更恐怖的工作了。所以大明帝国抽调了大约3000名干练的官吏,努力将辽东的安置工作做到最好。
说起百万难民这件事,就要从金国在战争后期进行的百万大军动员说起。这个近似于自我毁灭的命令,是希望转嫁大明帝国坦克部队带来的装备碾压优势,用人数上的优势弥补自身装备上的不足。虽然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金国当时的国情,却也从另一方面,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这个命令要求东北地区的汉人和满人必须立刻从军,整个辽东要征召一百万以上的临时部队,补充到辽河防线上做应急之用。原本托德尔泰和叶赫郝兰当时的想法,是利用这些人充当劳力,帮助主力部队修筑工事或者执行后勤运输等辅助任务。
可是做这种近乎于自我毁灭式的总动员,对于已经陷入混乱并且被明军压制的金国来说,还是过于托大了。新征调的服役人员素质低下,很多地区为了应付摊派,直接从老百姓里拉壮丁充数。这样得来的军队,战斗力如何也就不难推测了。
即便是如此,金国在所谓的全面动员之后,辽河防线上的总兵力也从未达到过100万,而且大部分的部队都是滥竽充数的毫无战斗力的酱油党。这些部队在明军进攻的时候一触即溃,混乱之中还带崩了金国的正规军。这直接导致了金国的军队在辽河决战的过程中,行动迟缓指挥混乱,甚至未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输掉了至关重要的辽河决战。
可是在金国已经全线崩溃的现在,这些背井离乡的所谓投降的金**队们,却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给大明帝国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首先安置这数十万降卒还有超过百万的战争难民,就需要一大笔钱和无数官员军队的精力,算上战后重建以及赈灾和抚恤的事宜,大明